我市本周气温先升后降再升 开启“过山车”模式
在冷空气的“扫荡”之下,我市这几天晴天“在线”,尽管白天的阳光让气温小幅回升,但失去云层的保温后,夜晚辐射降温效果更加明显。
上周后半周的那股冷空气带来的低温影响虽然不小,但持续时间不太长。随着太阳辐射逐步增强,冷空气势力减弱,暖平流开始“反攻”,打破极地涡旋带来的寒冷天气模式。根据市气象台的预报,从1月12日白天起,我市气温逐步回升,13日最高气温升至14℃,低温只有0℃,这在“三九天”里较为罕见,可以说是暖如初春了。
然而,这种回暖仅仅是短暂的“喘息”,气温剧烈波动的态势并未结束。北极涡旋再度酝酿,新一轮冷空气正在逼近,对我市的影响将集中在15日、16日两天,最高气温不足10℃,最低气温下降至-4℃,平均气温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不过,由于本轮冷空气缺乏强有力的阻塞高压支持,持续时间也会很短,气温很快会报复性反弹,我们将再次迎来“温暖春天”,1月18日、19日,我市最高气温将达15℃,最低气温升至冰点。
因此,我市本周气温表现为大起大落又大起的“过山车”模式,周平均气温严重偏高,为3.9℃~5.9℃。这种反复无常的气温震荡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在气温快速升降交替过程中,人体免疫力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千万不要被一时的温暖体感蒙蔽,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出行计划。
我市本周又是无降水,依然延续干燥少雨的状态,容易引发静电和皮肤干燥等问题,森林火险等级也升高,因此个人需继续做好保湿工作,相关单位应做好火灾防控工作。
风中感觉更冷?是“风寒效应”在作怪
进入“三九”“四九”,冷空气一来,气温骤降,如果风力增大,体感会特别冷,这是“风寒效应”在作怪。
市气象专家说,“风寒效应”是指由于风的作用,人体感受到的温度比实际气温更低的一种现象。这里有两个概念:气温和体感温度,气温是实际大气的温度,而体感温度是身体感知的温度。体感温度和温度的绝对值、风力以及相对湿度密切相关,所以风力加大,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会更快,当风力明显增强的时候,温度散失更快,体感温度就会更低。
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0℃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体感温度会下降3℃至5℃;气温低于0℃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体感温度会下降6℃至8℃。这是因为,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被新来的冷空气更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热量散失得越快、越多,人就会感到越冷。在气温相同时,大风天比无风或微风天更让人感到寒冷。
另外,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仍会持续少量排汗。当身体潮湿时,身体所散失热量的速度是身体干燥时的25倍。
遇到大风天气,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防风衣服非常重要,一些羽绒服、棉服要尽量做到防风,减少皮肤裸露。其次,要戴好帽子和手套,因为头部和手部的保温也非常重要,内衣要相对透气和排汗。
专家建议,为避免“狭管效应”,走路、骑车时应尽量避开高楼之间的狭长通道,以防突然加强的气流伤人。体弱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健康防护。(全媒体记者:张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