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坚守显担当 平凡之善蕴美德
中国好人
陈连义:我将无我 不负官窑
八朝古都开封,历史文化厚重,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无疑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今年已53岁的陈连义,在传承官窑技艺的道路上从没停下脚步。他说:“我将无我,不负官窑!”
一次邂逅,终生承诺。小时候,老家出土的陶罐让陈连义如痴如醉。他考上河南大学学习工艺美术后,对陶瓷更是钟爱。与陶瓷艺术设计家张守智老师的一次邂逅,让他与五大名窑之首的官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张守智在做“紫光阁用瓷”“陈列瓷”及“礼品瓷”的设计和监制工作。张守智对陈连义说:“把开封的官窑下功夫挖掘一下,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陈连义一下子蒙了:“官窑不是在景德镇吗?怎么会在开封?”张守智说:“北宋时期形成五大名窑,官窑就产于北宋时期的东京,如果你能把北宋官窑做好了,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张守智的话改变了陈连义的一生:立志将为官窑事业奋斗一生。
溯源官窑,困难重重。全国争称官窑者众多,说法各异,源流纷繁复杂、扑朔迷离。陈连义查找书籍、浏览网站,拜访各地陶瓷专家,钻研《宋史》《东京梦华录》《中国陶瓷史》等书籍,苦苦寻找官窑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历经17年,他让官窑文化像冲洗胶片一样,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先后发表8篇官窑文化论文,整理编著《瓷说中国宋官窑溯源考》等书籍,为传承发扬官窑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传承非遗文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选场地、建窑炉、买设备这些工作很快就完成了,但官窑的制作技艺,没有史料记载,更没有人说得清楚。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选材料、做配方、试烧制,5年下来,没有一件成品,陈连义家里的积蓄全部耗尽。他的爱人忍无可忍,撂下狠话:“在我面前永远不要再提官窑。”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苦闷、思索、寻觅中徘徊。面对家人的埋怨、亲朋好友的打击,他无数次想放弃,可一想到张守智的话,仿佛又有了力量,坚持做下去。
全国学习,揭开面纱。他到杭州官窑遗址博物馆学习,到龙泉青瓷厂向当地师傅请教,没钱请专业师傅,就自己干,选料、配釉、拉坯、造型、翻模、注浆、烧窑……当时,陈连义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一定干出点儿名堂”。3年下来,陈连义的头发全白了,出门有人喊他老爷爷,身边的人见了劝他:“连义,做官窑,不能不要命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大国工匠、汝窑大师朱文立先生的帮助下,陈连义成功仿制出第一件官窑后,又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哲学理念的新时代官窑文化艺术品。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项、国家专利37项、著作权40项,多件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官窑《莲花如意》多次被东盟博览会作为国礼走向世界各地。
官瓷为媒,讲好故事。生于黄河,长于黄河,陈连义对“母亲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掌握官窑的烧制技术后,他一直在思考怎样将黄河文化与官窑文化相互连接、利用开封本地丰富的黄河泥烧制官窑。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加入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专业委员会,配料、实验……历时4年,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利用黄河泥五色泥作釉料,烧制出原始青瓷、黑定、褐色釉、紫金釉及茶叶沫釉,丰富了开封的陶瓷品种,更让黄河泥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向世界各地,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不遗余力,传承弘扬。为弘扬中华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陈连义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他积极参加国际“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并主讲了《探秘北宋官窑》,同时被聘请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国际生导师,为“一带一路”国际生传授官窑文化,10年来,他共培训学生2000多人次。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北宋官窑文化编年馆、仙人庄余店村的陈连义官窑文化馆、西郊乡三间房村的三间房北宋官窑历史编年展示馆……陈连义在开封创办了很多展示馆,常年免费开放,每年接待80多万人次参观,举办官瓷免费制作体验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场所等上百场次,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官窑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外国友人参观后纷纷赞不绝口。各地思想在此碰撞,世界文化在此交融,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陈连义都热泪盈眶,这更加坚定了他坚持官窑非遗传承的初心与决心。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官窑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华非遗文化传播做好人才储备。近年来,他累计培养高校教师及学生4000余名。其中,两名学生荣获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4名学生获得“开封市技术能手”称号。他创建的官瓷实践基地被教育部授予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荣誉。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的《匠人匠心》、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播出的《开封黄河》、新闻频道播出的《开封非遗年味》,河南新闻频道播出的《劳模工匠竞风流》……陈连义坚守非遗文化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被多家媒体关注,他坚守初心、默默无闻耕耘在非遗传承之路上的艰辛与坚决,激励着很多非遗传承人,也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近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陈连义荣登榜单,被评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乡村光荣榜
王素花:一日绣娘 终身热爱
“活到老,绣到老!”这是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王素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从小喜欢绣花,22岁进入开封汴绣厂,如今已满头白发,把一生都献给了这项“针指文化”,也让汴绣成为开封驰名中外的亮丽名片。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加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王素花,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汴绣,但是对王素花来说,这条路没有止境。“别人做不到的,我要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要做到最好。作为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号决定了我们作为传承人的本分和职业,一个人的技术能代代相传、永不失传,这叫传承。”无论是默默无闻的刺绣女红,还是远近闻名的汴绣大师,王素花始终怀揣着对汴绣的一腔热爱,不忘心之所向,不忘梦之所往。
“我也没有干出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就是捏针穿线,都快90岁了,虽然眼睛不好,穿针也穿得不快,但还得继续干,必须干!”接受采访时,王素花言语朴实却坚定,眼中仍光芒依旧,热爱不减。
1959年,她创作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刺绣,代表河南省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59年10月1日,她应邀出席了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0年,王素花退休,然而肩上的担子却没放下,汴绣的传承与发展依旧任重道远。她说:“我人退休了,但是我的思想还不能退休,我的手也不能退休。”于是,退休后的王素花白手起家,先从培养自己的家人做起,带着儿女、儿媳全家一起学刺绣。
“老祖宗留下的刺绣技艺,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继承、发展、创新,要让更多的人学会汴绣,把汴绣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退休后的王素花开始一心致力于汴绣传承。为此,她开办了刺绣厂和刺绣技术培训学校,并且把招生对象定位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女孩和城市下岗女工,包吃包住,免费培训,将自己毕生积累的汴绣理论知识和刺绣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为培养绣工,王素花奔走在各个贫困的县城、乡村,亲自招收徒弟,手把手教授技艺。王素花说:“我也是穷过苦过的,在那些贫困的地方,女性工作很少,我把绣花赚的钱,再投入到盖房上,盖好房子有地方了,我要把更多的女性招进来,我会汴绣,我要让更多的女性也能学会汴绣。顺应当前的形势,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不能喊口号,我得做点实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汴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汴绣,汴绣在开封火了起来,也持续“烧”向全国。
除了传授技艺、创办工厂,在传承汴绣技艺的同时,王素花还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让她们通过学习汴绣技艺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现在,她依旧说:“作为传承人,我要教更多的学生,把汴绣传承下去。传承,一个是理论的讲解,一个是手把手的传授,不管穷富,不管远近,只要是来找我学艺,我都手把手地教给她们。”30年来,王素花培养了几千名绣工,在汴绣行业均有一番成就。
对于王素花来说,刺绣就是生命,对于汴绣以后的发展,她满怀信心,眼中闪耀着光芒。
王林:平凡生活中传承善美家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北郊乡南官庄社区,王林和妻子结婚十几年来,一直相亲相爱、孝敬老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传承善美家风。
王林包揽了家里大部分的重活、累活,并以身作则,当好孝顺儿子、体贴丈夫、有爱爸爸。孩子小的时候,他每天都会陪着写作业,并配合老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夫妻生活久了,难免出现磕磕碰碰。但他与妻子发生争执时,总是在沟通中化解矛盾、在宽容中理解彼此。
现在网络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王林善于学习,他陪妻子散步、聊天时,总觉得有许多说不完的话题。他的妻子经常对别人说:“在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在他那儿总能化解,让我知足常乐。尽管他没当过老师,但觉得他博学多才、幽默睿智、精明能干,说话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是我的良师益友、终身伴侣。”
他热爱社区,是北郊乡南官庄社区的骨干力量;他热爱居民群众,把弘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他和谐持家,兄弟之间和和气气,经常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组织家庭小聚会。
赡养老人,温暖有爱。他带领弟弟一起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除了细致入微地料理父母亲的日常生活之外,还专门阅读关于如何让老年人欢度晚年生活的书籍,想尽办法让母亲吃好穿暖过得开心。对待岳父岳母,他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除了节假日外,经常挤出时间带着全家人一起看望岳父岳母,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他们夫妻用孝心、爱心、真心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和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开封好人
赵孝斌:文化愚公 成语使者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2006年,赵孝斌退休后,以宣传开封历史文化为己任,全力以赴投入到创建“中国成语典故名城”工作之中,花费4年多自费出版45万多字、收录305条成语典故的专著《开封成语典故故事》,填补了开封文学史上的一项空白,拉开了申报“中国成语典故名城”的序幕。
他不顾年老体衰,倡导创建开封成语典故苑(一期),自费创建180米长成语典故文化长廊、150米长成语文化墙,举办开封成语典故书画展等。
赵孝斌义务在《汴梁晚报》道德文化讲堂、开封文化客厅、市委党校公务员培训班、全市导游培训班、开封成语微电影小演员培训班等场合,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为2016年4月1日开封市荣获“中国成语典故名城”称号作出卓越贡献。
此外,赵孝斌多年来还不遗余力地宣传开封成语典故文化,大力宣传焦裕禄和杨靖宇的革命事迹。(全媒体记者:刘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