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演艺人——活跃在杞县大地上的文艺轻骑兵系列报道之四

      在杞县城乡广袤的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天当幕布、地当舞台,三五一组,七八一对,不分严寒酷暑,不分环境好坏,只要群众需要,就把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身边。他们就是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宣传小分队的演职员们。

      2019年8月,杞县文联整合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的文艺资源,组建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精神宣传小分队,招募王良英、韩铁宾、张利生、楚晓霞、马廷军、林祥忠为小分队队员。这些队员是全县文艺界的“大咖”,深受群众喜爱。

      王良英是杞县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豫剧祥符调的传承人之一,已在戏曲舞台上演出50余年。她扮相俊美,唱腔圆润动听,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和《朝阳沟·双上山》选段,深受观众们喜爱。她每年除了坚持带领杞县豫剧团人员开展300场“送戏下乡”外,还挤出时间参加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演出。韩铁宾是全国知名唢呐表演艺术家,吹奏的唢呐高亢嘹亮、滑稽幽默、刚柔相济、婉转动听。2011年,他演奏的《闷笛大起板》,参加中国民族乐团承办的亚洲民族乐器交流会,并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演出,荣获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奖。同年12月,他在河南省电视台主办的“明星有戏,寻找唢呐大王”大赛中荣获金奖,被誉为“豫东唢呐王”。目前,他常年带着自己的艺术团在乡村巡回演出,演奏的红歌《红歌十二连奏》《庆丰收》很受百姓的欢迎和喜爱。马廷军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坠子书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活跃在全杞县农村文艺舞台上,在乡村巡回说唱坠子书《隋唐演义》和《杨家将》等大部头书,多次参加全国性曲艺会演并获奖。在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中,他创作的《吴芝圃智赴“鸿门宴”》《一杆神枪退顽敌》《红灯笼故事里的故事》等一个个精美的红色经典唱段,砥砺了广大干群的初心使命,激发了他们干事热情。在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中,青年女歌手楚晓霞演唱的红色经典歌曲《红旗飘飘》和《领航》等,深受群众好评,被誉为乡村的“百灵鸟”。张利生、孟广利是红色轻骑兵中的音乐创作人,编曲的《魅力杞县》《曲终情未了》《我们永远在一起》等歌曲,在全县唱响了热爱家乡、礼赞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潮。

      近年来,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精神宣传小分队在杞县县委宣传部和杞县文联的指导下,坚持“六个不分”的服务理念,即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不分场地优劣见缝插针、不分寒冬酷暑坚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不分时间早晚服务群众,为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类别的群众对不同文艺形式的需求,红色文艺轻骑兵创新服务方式,先后打造了杞县戏曲专场、坠子书专场、唢呐专场、红色经典歌曲专场、综艺专场等精品文化活动,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用向上向善的艺术作品愉悦群众、激励群众、鼓舞群众,使红色传统教育和文艺传统活动在杞县入耳入脑入心,让红色精神在金杞大地传承、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已演出200余场,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被群众誉为“杞县的乌兰牧骑”。

      杞县文联在抓好“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巡回演出的同时,还注重文艺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除组织全县文艺人才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和赛事外,还举办了“杞县戏迷擂台大奖赛”“杞县青年歌手选拔大赛”和“杞县曲艺会演大奖赛和演唱会”等,促进了杞县文艺人才的良性发展,充实和保障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演出力量。截至目前,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共有戏曲、歌舞、音乐、唢呐、曲艺等各类人才200余人,他们长期活跃在城乡的文艺舞台上,把真善美播撒到百姓中间,用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等唱响了杞县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谈及“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孙勇深有感触地说:“杞县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丰富和活跃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人与人的交流与往来,促进了邻里和谐,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凝聚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杞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乐章。”(全媒体记者:汪少冲;通讯员:李丹丹)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