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故事人——活跃在杞县大地上的文艺轻骑兵系列报道之二

      暮秋时节,开封作家周金平走在杞县邢口镇乡间小路上,看到路两边杞柳婆娑风韵,楼房林立、青砖黛瓦的民居,整齐划一的农田和热火朝天的秋收场面,感叹道:“杞县乡村真是太美了,我要通过这样的感受,用文学的视角书写杞县人为改变家乡面貌所做的艰苦努力,拷贝出杞县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是近日杞县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开展的“开封作家‘看杞县’”采风创作活动,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剪影。

      2018年12月,杞县县委、县政府联合开封日报社、大观杂志社举办首届“金杞大蒜杯”文学大奖赛,旨在用文艺讲述大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将杞县作家、故事家引领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新故事的创作和演讲在杞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得益于杞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强大的作家、故事家队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杞县编撰《河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杞县故事卷》一书,并在此基础上,依托《沃原报》和《东楼新苑》等报刊平台,大力发展和培养新故事的创作者和演讲者,其间,涌现了一大批能写、能讲、会演的优秀文艺人才,他们扎根基层,使得讲故事、听故事一度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杞县文联为新故事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发挥新故事创作和演讲的传统优势,不遗余力地开展“走红色路线    探初心使命”“探寻大运河(古汴河)遗址    讲好大运河故事”“焦裕禄在杞县”“开封·杞县两地作家、故事家看杞县”“《厚重杞县》系列丛书”采风创作活动,并邀请省、市作家、故事家来杞县授课,对杞县作家、故事家进行培训以及征文大赛和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杞县作家和故事家队伍的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故事创作和演讲水平。

      故事创作和演讲离不开故事人才的培养。创作方面,代表人物有孟宪明、任世贤、张守镇、单占生、刘玉亮等。从杞县走出来的作家、故事家孟宪明,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编著有《河南民间故事》《中国经典神话》《中原民俗丛书》等,他4次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从杞县走出来的作家、开封著名作家赵国栋作品被收入《水浒英雄外传》《水浒传之谜》等;杞县作家任世贤收集整理故事《蔡文姬》《圉城夜月》《郦食其见刘邦》等。

      演讲方面,代表人物有中国民协会员马廷军、张宪法、梁学礼等。他们从事故事表演40余年,在上千场演出中讲了300余个故事。其中,《吴芝圃智赴“鸿门宴”》《红灯笼故事里的故事》《一杆神枪退顽敌》在杞县广大农村巡回演讲,受观众好评。在老一辈作家、故事家的引领下,杞县培养了许多年轻的作家和故事家,如王青岭、邵永、陈金丽等,他们的作品在《故事会》《民间文学》《民间故事选刊》等刊物上发表。

      这些作家和故事家不仅致力于自身的故事创作和演讲,更注重于关注政府工作和民生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如创作的新编故事《老屋》,以杞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典型事例为原型,反映的是“孩子住高楼,老人住村头”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敬老孝亲饺子宴”“接老人回家”等活动为载体,鼓励子女给父母更多亲情关爱,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倡树向善行孝的文明新风尚。这个故事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以曲艺和戏剧的形式巡回演讲后,对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目前,杞县有作家、故事家创作和演讲队伍近百人,他们进乡村、社区、学校、敬老院、部队等基层一线进行采风、创作和演讲,以故事的形式多角度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背后的深刻变化和伟大实践,全方位展现新时代农村旧貌换新颜的精神气象。

      “以文学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让杞县成为真正的诗和远方,讲好杞县新故事、传播杞县新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杞县文联主席周清怀说,“杞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以及新时代杞县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是故事创作的‘富矿’。我们全县作家和故事家们要聚焦乡村振兴这一主题,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现杞县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实践,让杞县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群体形象更加丰满。”(全媒体记者:汪少冲;通讯员:李丹丹)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