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之笔书写精彩人生
有一种精神,叫身残志坚;有一种情怀,叫为民解难;有一种美德,叫愿者多劳;有一种才华,叫妙笔生花。在杞县,朱广志执奋斗之笔,用超乎常人的付出和智慧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成为人们心中的励志榜样。
朱广志今年57岁,右腿残疾,因身体原因,读完初中后失去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把张海迪作为榜样,坚信自己一定能和健全人一样出色出彩。为此,他发奋自学,参加沈阳文学艺术院文学创作函授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于2001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工作,他永远都是能量满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一开始,安排给朱广志的工作是接待残疾人来访。杞县是人口大县,拥有残疾人8万多名,残疾人来访接待工作繁重而艰巨。朱广志常说:“身为信访工作者,眼睛里要容得下忧愁容,耳朵里要听得进疾苦声,心里要装得下烦恼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接访过程中,朱广志总是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热情,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句暖语问候、一杯热茶相敬,不厌其烦地释法说理、疏导教育,千方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凭着对信访群众的真心、热心与公道心,许多信访户愿意和他说实话、掏心窝,从而架起了一座党和政府与信访群众情感沟通的“连心桥”。在长期的接访实践中,朱广志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接访办法:“一稳”,用自己的热情稳定信访人的情绪;“二听”,悉心倾听信访人的诉求和心声;“三辨”,用专业的法律政策辨清是非曲直;“四明”,让信访人明白解决诉求的正确途径。
俗话说,能者多劳。朱广志说:“我不是能者,但我是愿者。”多年来,他始终把愿者多劳作为一种美德,以一以贯之的奋斗姿态努力工作,成为善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接访以来,朱广志接待群众来访4160人次,为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120余件;帮助30多名农村青年走出困境;引导120多名残疾人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工作之余,朱广志爱好写作,他以文会友,撰写发表了200余篇书画评论和人物专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兼学术部原主任阮观荣得知朱广志的事迹后,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河南人“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强不息、能拼会赢”的品质,并把这16个字写成书法作品赠送给他。
据了解,朱广志现已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刊发文章3000余篇,先后40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两次被评为全省信访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30多项,还被评为中华大地之歌十佳新闻文化工作者。(全媒体记者:汪少冲;通讯员:徐照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