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17℃! 气温即将“起飞” “超级大回暖”来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假期,我市云量较多,无明显冷空气活动,受静稳天气维持和外部传输共同影响,我市气象条件整体较差,出现雾霾天气。冬季是大雾高发期,大家早晨外出时一定要注意出行安全,开车的朋友要打开雾灯,小心慢行。
2022年的最后一天是“二九”的第一天,本周四又将迎来小寒节气,数九隆冬的日子本该天寒地冻,但我市本周将迎来“超级大回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个劲儿地蹿升,周平均气温明显偏高。1月2日起,我市气温有了质的飞跃,虽说最低气温还能保持在-1℃,但最高气温已上升到10℃及以上。之后的几天,我市暖意融融,如早春一般,6日最高气温能达到17℃。
“九九消寒歌”里有“一九二九不出手”,意思是“一九二九”时,天冷得不适合露手。不过现在看来,“二九”倒是有鼓励咱们露手的意思。
据了解,在隆冬季节里,大回暖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暖空气越来越强、冷空气逐渐销声匿迹,一周处在持续升温的节奏中,这也使得我市由去年12月的偏冷状态逐渐转为现在的偏暖状态,让我们能在1月上旬享受白天“吹面不寒”的温暖。
1月5日将迎来小寒节气,当天的最高气温为13℃,算是较为暖和的小寒。市气象专家说,今年的小寒节气不冷,除了因为没有冷空气活动外,还在于古城上空受暖高压脊控制,天气晴好,太阳辐射较强,地面接收到的热量要多于散失的热量,因此气温不降反升。从历年气象资料来看,今年小寒节气的气温算不上特别高,属于正常的天气变化。
据悉,这样的偏暖状态可能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雾天频发,空气质量不会太好,因此出门要格外注意保护呼吸道,还要注意行车安全;二是西伯利亚“冷库”又开始关门蓄冷,大量寒冷空气持续堆积,有可能在1月中下旬爆发南下。这样一来,今年春节期间天气有可能回归偏冷状态。
小寒 迎梅香雪飘 待春又一年
本周四我们将迎来小寒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更是进入新一年的第一个节气。
市气象专家说,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冷暖变化的节气。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节气的到来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一个“小”字,似乎将隆冬的寒气化解了许多,但实际上小寒可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民谚有“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因此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不过,经历了极致的严寒后,新春将如约而至。
“小寒游子要思归,大寒岁末庆团圆。”过了小寒这最后一关,归家的日子便可扳着指头数起来了。小寒过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筹备年货,涮火锅、吃糖炒栗子和烤红薯成为这个时节的日常。
小寒时节养生有讲究。市中医专家娄琪说,此时节温补不宜“过”、头脚勿忘“暖”,睡眠时间宜在21时至23时,宜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尽量减少晚间外出活动次数和时长,以免损伤阳气。睡觉时也不要因冷用被子蒙着头,以免产生缺氧症状。“百病从寒起,寒由脚下生”,脚为人体之根,故冬季不能忽视脚的保暖。白天应穿保暖效果好的鞋袜,参加一些有利于温暖脚部的活动,晚上则可用热水泡脚,然后进行足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小寒时节应少食冷饮及生冷食物,宜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生姜、韭菜、桂圆等;同时还要适当进补一些有健脾养胃和补益肝肾作用的食物,如莲子、大枣、银耳、猪肝、木耳、芝麻、黑豆等。锻炼时间应放在日出以后,尤其是下午四五点,锻炼更为合适,可多做伸展肢体的运动,增强自身御寒能力。(全媒体记者:张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