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开封全民总动员
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城市为人民。
“处处为我们着想,哪里有不顺心的地方,就朝哪里用劲,我们一百个满意!”7月13日,居民李建军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违建拆除了,道路修缮了,墙体重新粉刷了,经过改造后的药厂家属院就像翻新了一样,环境美了,民心畅了。
创文为民、创文惠民,找准民心坐标,把创建变成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过程,我市重锤响鼓开展创文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创文民生答卷的同时,全市人民广泛参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将自己融入创文行列,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提升改造 人民幸福感更足
只有用心去管去治,扮靓城市“面子”和“里子”,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从而激发全民参与城市创建的内生动力。
老旧小区改造,让小区越住越新。“从之前修建健身广场、整修路面、疏通排水,再到今年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从里到外翻新一遍,社区一天一个样,越住越新,生活越过越甜蜜!”从西苑社区建成就住进来的王一水满脸幸福。
我市以党建为引领,下足功夫改造老旧小区,把群众利益放心上、抓手上、扛肩上,把改造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统筹起来,把改善居住条件与提高城市品质结合起来,高质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改造老旧小区264个,完成拆违面积52.2万平方米,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规范化社区160个。
城区绿化提升,让城市拥抱绿色。走在古城开封的大街小巷,水清岸绿的护城河、满目葱茏的主次干道、绿树成行的背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街头游园,应接不暇的绿意袭来,处处呈现生态之美!
做好“以绿荫城”大文章,我市抢抓绿化好时机,全方位、多手段增绿植绿,全面提升城区生态园林绿化品质。围绕“一城、一水、一中轴”,结合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以“环城墙、环水系、主干道、大环境”四个方面为重点,以“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退硬还绿、拆违建绿”为抓手,让城市绿化总量适宜、分布合理、功能显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逐步实现。据了解,仅去冬今春新建、改建绿地面积271.3万平方米。
“路修好了,顺畅了,别提多高兴了。原来下雨都不能走,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溅一身泥。”走在魏都路北段魏北一街上,居住在胡同里的市民幸福感满满。
背街小巷最关民生,赓续改造最得民心。背街小巷就在群众的家门口,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纵横交错的背街年久失修,改造提升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改变的现实需要。自2019年以来,大刀阔斧整治背街小巷,先后完成108条群众反响强烈的背街小巷改造,涉及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禹王台区。随着改造的持续推进,这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托起了群众的幸福梦,成就了民生的大认同。
城市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所,是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除老旧小区改造、城区绿化提升、背街小巷改造之外,我市在黑臭水体治理、优化营商环境、架空线路入地、窨井盖整治……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方面不断发力,做好物质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在古城盛放,让人民幸福感更足。
培育土壤 文明新风拂古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创建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持续落实创新举措,才能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影响力、感染力,才能带动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使文明创建工作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持续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作为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开封始终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责任、政治素养,结合实际,紧抓这个身边的“钙源”,补好精神之钙,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使广大干部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提高觉悟,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坚定党性,使党员干部行有示范、学有榜样,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一天上午,杞县农妇蒲金花从地里干完农活回家途中发现一个孩子掉进机井中。危急时刻,她抓起井边一条1米多长裸露在外的地埋线,顺着井口就向下滑去,不顾井水没到了胸口,使出全身力气将孩子拉起,放在腿上坚强地支撑着,等待救援村民的到来,挽救一条生命于须臾。
精心培育崇德向善精神土壤。近年来,开封市通过深入挖掘与弘扬厚重的历史积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并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价值引领入心入脑。此外,还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等,鼓励各个行业、各级文明单位、社区、学校广泛开展身边好人评选学习活动。这些滋润人心的举措,让蒲金花等一大批“开封好人”不断涌现,带动更多人崇德、向善,让文明新风拂古城,成为增强城市发展硬实力、提升开封城市软实力、助推开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引擎。
此外,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市“两中心”建立互联互通、协调协作工作机制,坚持每月一主题,融合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计300多场次,8万多名群众受教育、得实惠;持续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县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10个,在全市99个镇(办事处)、1519个村(社区)建立了村(社区)级文明实践所(站),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206支,为群众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医疗卫生、助学支教、科技科普、法律援助、生态环保、孝善敬老、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精细化的活动,培根铸魂,共同营造起“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全民共建 托起社会大文明
公交车上,年轻的乘客争相让座;行走在交通路口,人车礼让三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灿烂的笑容随处可见……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举止文明的市民,无不彰显着开封的文明程度。
“开封不仅文化底蕴厚重,而且开封人善良、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有一次我到开封旅游,心脏病发作,身边没有亲人,是几位‘老开封’跑前跑后帮助我渡过难关!”来开封旅游的山东游客樊小军说,每次游玩都会发现新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开封在文化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如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示范岗、志愿服务站点等,处处彰显着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封上下全面动员、全员上阵、全民参与,为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社会环境,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美誉度,增强了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全民创建已成共识。开封市大力开展文明风尚提升行动,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网络文明之风,广泛开展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社区、文明乡风等创评活动,营造了“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文明城”的浓厚氛围。创建工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纷纷主动投身文明创建工作,以“小”我促进城市文明“大我”。
目前,开封市志愿服务注册人数有27.1万人,市区注册比例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注册服务团队1321个,发布服务项目5654个,志愿服务总时长有421万个小时,人人是志愿者,人人乐于助人,人人是城市主人翁。
在滨河路北侧的环城公园里,市民有的纳凉、有的跳舞、有的散步,尽管人来人往,但地面上几乎没有果皮纸屑、垃圾杂物。一位市民嗑完瓜子后,把瓜子壳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
“以前每次经过这里,都是人车抢道,现在不一样了。我走得慢,出租车离我还有好长一段距离就会停下来,等我走过去了才开动!”家住学院门附近的居民沈兰出门散步时感觉周围环境有了变化。
在小区,在群众身边,文明气息更加浓郁。在家里阳台上将喝完的牛奶箱拆解,放置在高高的箱子堆上,动作十分娴熟,然后下楼将垃圾分类放入垃圾桶内。鼎立国际小区居民李素梅的行动是垃圾分类入脑入心的生动写照。和她一样,市民正开启垃圾随手分的新生活。
人流如织的路口,行人按秩序过马路,闯红灯的人少了;“三无”小区里,居民把楼道清理干净,不再堆放杂物了;公共场所,随手乱扔垃圾的市民少了,这些文明的举手之劳托起社会大文明。(全媒体记者:刘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