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降不住”?专家马上支“高招”
常阿姨和顾阿姨是高血压慢性病患者,也是邻居,两人吃的是同一种降压药,血压控制情况却不尽相同。顾阿姨血压控制得挺好,常阿姨每天吃药血压还是偏高。
为什么同样的药,怎么在常阿姨身上并不那么管用呢?
对此,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专家介绍很多外在因素可能会影响疗效!
医院绝大多数的药品为口服片剂,口服给药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给药途径,大多数的患者在服用相关药物时主要是明确药物的手术种类、适应证等,却并不了解不恰当的服药方法会影响到药物疗效,导致疗效降低、副作用增加等情况,基于此了解正确的服药方法对提高药物疗效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按时服药血压依旧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正确的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口服给药的时间取决于很多因素,选择最佳的服药时间,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人体的基本体能指标有一定时辰规律,例如人体血压在一天内是动态变化的,从凌晨到次日早晨血压逐步升高,并且在次日清晨达到最高峰。基于人体血压变化规律,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时间应在每日清晨,此时药物可以在清晨血压升高前发挥作用,以避免血压的突然增高,另外也应尽量避免在晚上睡前服药造成夜间血压过低引发脑血栓等危险。前面提到常阿姨吃降压药疗效不明显也是因为常阿姨没有根据自身血压变化规律与清晨服用降压药的关系。
2.用药目的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过敏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是一种H1受体阻断剂,又可以抗单间M受体,治疗药物食物过敏,同时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建议睡前半小时服用,避免白天服用影响精神状态。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时,需根据药物不同降糖机制而选择相应的时间服用,例如格列美脲为调节基础血糖水平的药物,则应该在清晨服用;而阿卡波糖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则应该在餐前随餐服用。
3.饮食对药物的影响
口服药物都是经过胃肠道吸收的,因此食物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片,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肠胃蠕动,加快消化速度且对胃部无刺激,要饭前服用;奥美拉唑建议饭前半小时服用,空腹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起到抑酸效果。
4.正确的服药体位
为了使口服药物能够顺利到达胃部吸收,口服药物时一般应站立或端坐。此外口服药物时如果是卧位或侧卧位则容易造成药物黏在食管上,无法到达胃部起效,亦容易造成对食管的刺激,进而引发黏膜炎或溃疡。但个别药物由于其药理作用需采取卧位或半卧位,如硝酸甘油具有扩血管的作用,服用之后会易出现血压下降,此时如果采取直立位服用,更容易引发昏倒,故应采取半卧位服用。
5.剂型应用
最常见的口服制剂有片剂、控释片、缓释片、咀嚼片、胶囊剂等。掌握不同剂型的给药方法,不仅能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可以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控释片、缓释片不可以掰开或者咀嚼服用,以避免造成药物突释,以致引发严重的毒副反应。胶囊剂、肠剂则需要完整吞服,既可以保证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后起效,也可以避免药物在食道或者胃部被分解,又可以防止药物对食管的侵害。
6.正确的服药溶液
口服药品时,一般白开水为最佳服用溶剂,水不仅能够保护和润滑肠道,加速胃排空,还可以促进胃肠道吸收和减轻不良反应等。一部分患者由于药苦而选用糖水服药,糖水虽然能掩盖药品苦味,但是用糖水服药会导致一些苦味的健胃药物失去作用。此外糖呈酸性,用糖水服用抗消化溃疡及抗胃酸分泌药会药物疗效。
药物如经肝脏P450色素酶代谢则会受茶水、西柚汁的影响,因此茶水和西柚汁也不能作为服药溶液。
7.适当的水量
如硫糖铝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服用后其在胃内形成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并且附着在胃黏膜壁上以此起到胃保护作用。服药后如果大量饮水会导致药物被冲刷,从而不能起到效果。
8.正确的给药频次
药品说明书上的给药频次,一般为“一日几次”的形式,通常患者都是以每日用餐时间为依据进行服药,例如一日三次就理解为是指一天三餐,饭前或饭后口服,其实这并不正确。
如果根据用餐时间来服用药物,会使药物白天在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严重会造成药物中毒;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下降,影响治疗效果。药物服用频次是以药物自身半衰期为依据,“一天三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间隔8小时服药一次,服药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一日四次”为每间隔6小时服药一次,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药,或饭后2小时服药;饭前服是指进餐前半小时服药;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药。“顿服”是指将一天的药量一次服下。
此外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规定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