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助推甲骨研究(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访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张展
《 河南日报 》( 2025年10月28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李琳杨之甜
10月22日一早,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张展与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开始“拼图”。
“我的工作是拼图,不过我拼接的是3000多年前的文明碎片——甲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缀合残缺的甲骨片,这份工作听起来很有趣,其实做起来不简单。”张展说。
张展,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要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喜欢历史的他回到老家河南,加入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全国甲骨学研究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研发用人工智能技术拼接甲骨碎片。
“今年是我来到甲骨文故乡安阳、应聘到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第六年。这一年,我所在的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的工作又有了新进展。”张展介绍,今年夏天,实验室团队赴欧洲进行甲骨高清数据采集工作,542片收藏于法国和德国相关机构的甲骨,以高精度数字化信息档案的形式回归“甲骨文故乡”河南安阳。这是继去年完成韩国所藏7片甲骨数字化采集之后,该实验室团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2019年临近毕业时,我拿到了一部分甲骨文图像数据,开始研发第一版甲骨缀合程序。当年恰逢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我借助程序发现了一组可以缀合的甲骨碎片,当时兴奋极了。后来我被告知,这组甲骨早已被前辈人工缀合过,虽然一度有点沮丧,但我的这个研究也客观证明了借助人工智能缀合甲骨的有效性。”张展说。
张展告诉记者,从甲骨文发现至今,大约存有16万片甲骨碎片,只有把更多的碎片拼接起来,才能更好地破译甲骨文。但从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中,寻找并拼出完整的一块甲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做甲骨文拼图有点像大海捞针,经过反复尝试,接受无数挫折,我们已经实现了甲骨碎片图像的小批量缀合。”他说。
如今,张展正在和同事一起研发甲骨碎片较大规模缀合的程序,建立更全面和规范的甲骨文字形库和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