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学以“三轨培养”模式 推动合成生物学与脑科学产业化发展

顶端新闻·河南手机报记者 周玉筝

5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入了解深圳理工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

1747883466917.png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记者了解到,该中心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其中,共享实验仪器设备总投入5000多万元,包括材料分析、细胞分析、蛋白质生化等专业平台及BSL-2实验室,还有细胞间、冷库间,有效解决了企业缺乏先进实验设备的问题,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而深圳理工大学则充分发挥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研优势,为创新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支撑。双方还通过“科学家带技术下楼、企业家带需求上楼”的协同机制,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加速合成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未来,深圳理工大学将依托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打造“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服务,推动合成生物学在医疗、农业、能源等领域“多点开花”。同时,通过“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三轨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术探索、工程实践、创业孵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微信截图_20250521160432.png

与此同时,位于深圳理工大学明珠校区的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也展现出独特优势。该中心首创“科学+资源共享+资本”深度融合模式以及“携智入驻”综合转化模式,实现企业与科学家资源的共享,开辟“政、产、学、研、资、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记者了解到,脑创中心自试运营以来,已引进超60家企业入驻,协助入驻企业新增融资金额超3亿元,估值超100亿元。

1747883492712.png

未来,深圳理工大学与脑创中心将通过联合实验室、人才共育等机制,加速脑科学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创新。双方将共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联合实验室”,并设立专项孵化基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脑科技企业。

作为教育部2024年批准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优势,以“小而精、国际化、研究型”为办学特色,已构建起覆盖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培养体系。学校每一个学科交叉专业学院都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平台、孵化器、产业园、基金等,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这正是深圳理工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区别所在。

责编:周志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