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也有大讲究!中医教你科学吃“辣”
顶端新闻·河南手机报记者 许光琳
在传统医学理论中,人与自然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调养身体。四季更替中,春季是一个独特的时节。此时适量食用辛辣食物被认为对身体有益,而酸味食物则建议适当减少摄入。为什么春天适合吃点辣?记者采访郑州人民医院北院区中医科窦晨辉主任,科普如何顺应时令特点调养身体。
吃对“味道”能防病
中医常说“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指辛(带有刺激味)、甘、酸、苦、咸五种气味,另有气味不明显者为淡味。窦晨辉介绍,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趋势与效能:
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活血的作用;
甘味“能补能缓”,有滋养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味“能泄能燥”,有清热泻火、止呕止呃、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味“能下能软”,有助通便、消散结块、益肾阴血。
春天适合吃点“辣”
窦晨辉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从这一天起,阴退阳长,阳气开始由“冬藏”向“春生”转变。春属“木”,与肝相应。因此立春养生当以养肝为要务,利用春生之机祛除冬日之故,使肝脏得以宣达。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吃完辣食后出一身汗。”窦晨辉说,正是因为辛辣之味能发散、行气、驱寒。
窦晨辉表示,春天吃辛味,可帮助人体排出五脏六腑的陈气,同时又能提升阳气、疏理肝气,比如,辣椒、生姜、大葱、洋葱、香菜、韭菜等食物对护阳有帮助。
不过,凡事讲究一个度,以免阳气升发太过导致上火。以辣椒为例,宜吃新鲜的辣椒,干辣椒、辣椒面则要少吃。如果菜中有辣椒,注意少放花椒、大料等热性调料。吃辣的同时要避免油腻、高盐、高糖等重口味,如果太辣,可以适量加点醋、中和辣味,避免上火。同时要注意,酸味入肝,有“收敛”之性,春季不宜多吃,以免阻碍阳气升发和肝气疏泄。
立春后,做好这5件事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顺应“春生”的特点,日常起居还需做好下面几件事,有助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1.夜卧早起
立春后,尤其要遵守晚上11点入睡的原则。这是因为,晚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循行的时间,睡觉有助肝脏修复。早起指早上6~7点起床,有利于阳气升发。
2.适当“春捂”
立春后气温转暖,但不可着急减衣,适当“春捂”,以免寒邪侵袭身体。穿宽松、舒适的衣物;打底裤袜等紧身衣物,容易让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一般来说,昼夜温差较大(≥8℃)时,要“捂”一会儿;中午气温在10℃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当白昼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可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
3.不生闷气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藏血和疏泄,一旦情志不遂,就会因失疏泄而郁怒伤肝。因此立春养肝要忌暴怒,更忌情绪忧郁。
4.做一些轻柔的运动
动则生阳,可以依据个人爱好选择运动方式,比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天气好时,建议大家多去户外踏青,吸收大自然清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壮肝血就充足。调养脾胃可以多做八段锦中的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5.出门晒晒太阳
中医把晒太阳称为“天灸”,春天的太阳温和而不暴烈,春气催动人体阳气升发。晒太阳以上午8~10点最为适宜,晒头顶、后背这些经络汇聚和行走的部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