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癌痛#忍忍就好:数字评分法+三阶梯用药实操指南

癌症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常常会经历持续存在且程度不一的疼痛症状,这种由恶性肿瘤本身或其相关治疗引发的特殊疼痛,在医学专业领域被统称为"癌痛"。癌痛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组合,其影响远不止于单纯的生理层面,而是呈现出多系统、多维度的损害特征。从生理机能角度来看,癌痛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节律紊乱、长期失眠、食欲显著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从心理精神层面分析,持续的疼痛刺激会严重干扰患者情绪状态,容易诱发程度不等的焦虑障碍、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从社会功能维度观察,癌痛还会显著削弱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鉴于癌痛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严重影响,科学规范且个体化的疼痛管理已经成为现代肿瘤综合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目前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数字评分法(NRS)的具体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价值,并深入阐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经典三阶梯止痛原则的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
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作为一种经过临床验证的简便、可靠、高效的疼痛评估工具,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疼痛管理实践中都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该评估方法的核心操作流程是:要求患者根据自身当下的主观疼痛感受,在一个具有明确数字标识的从0到10的线性标尺上进行准确评分。在这个评分体系中,0分代表完全没有任何疼痛感受的理想状态;而10分则代表患者能够想象到的最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极限疼痛程度。基于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医学界通常将NRS评分结果划分为四个具有临床意义的疼痛程度等级:0分属于完全无痛的健康状态;1-3分区间表示轻度疼痛,处于此阶段的患者虽然能够感知到持续的不适感,但基本不影响其日常活动和功能状态;4-6分区间提示中度疼痛,这类患者的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对其睡眠质量、日常活动产生明显干扰,通常需要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7-10分区间则属于重度疼痛范畴,处于此阶段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往往需要强效止痛药物的积极干预。数字评分法之所以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主要得益于其具有直观易懂、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不同年龄段、教育背景和文化程度患者等诸多优势,这为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实时疼痛程度提供了客观可靠的评估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三阶梯止痛原则是指导全球癌痛管理的纲领性理念,它将疼痛程度与相应的药物选择建立起科学的分级对应关系。对于处于第一阶梯的轻度疼痛患者,临床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进行对症治疗,这类药物包括布洛芬、萘普生、塞来昔布等多种常用制剂,它们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轻度疼痛症状,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当患者疼痛程度进展到第二阶梯的中度水平时,临床治疗方案需要在继续使用NSAIDs的基础上,合理联合应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可待因等,通过药物协同作用来增强整体止痛效果。针对第三阶梯的重度疼痛患者,则需要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作为基础治疗,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这类药物虽然具有确切的镇痛效果,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警惕其可能导致的便秘、呼吸抑制、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
总结: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规范化的癌痛管理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关键实施要点:首先,必须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疼痛评估与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定期采用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实现治疗方案的精准调整和优化;其次,在药物选择和应用方面,既要严格遵循三阶梯原则的基本框架,又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敏感性、合并用药情况等因素;再次,要特别重视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通过预防性使用缓泻剂来应对常见的便秘问题;最后,应当积极推行多模式镇痛的综合管理策略,将药物疗法与物理治疗、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等多种非药物手段有机结合,以达成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通过医患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配合科学规范的疼痛管理方案,我们完全有能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疼痛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痛苦体验,帮助其维持相对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