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帅勇:扶正祛邪:中医整体调理对抗肿瘤的独特优势

扶正祛邪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治疗原则,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经典论述,强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双向调节——既要扶助机体正气(即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与修复能力),又要祛除导致疾病的邪气(包括外感六淫、内生痰瘀等病理因素)。在现代肿瘤防治领域,这种"攻补兼施"的整体调理智慧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它突破了单纯针对肿瘤病灶的局限,通过重塑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中医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渐进过程。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正如《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退时,免疫系统的监视与清除能力下降,无法及时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而邪气积聚则是肿瘤形成的外部条件,包括长期情志失调导致的气滞血瘀、饮食不节滋生的痰湿毒邪、环境因素引发的癌毒内蕴等。因此,中医治疗肿瘤绝非简单的"以毒攻毒",而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运行状态,恢复脏腑功能协调,从根本上改善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实现"养正积自除"的治疗目标。
在扶正方面,中医强调"辨证施补"的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不同体质类型和病程阶段,选用益气健脾、滋阴养血、温肾壮阳等不同治则。临床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当归、白芍、熟地等养血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枸杞、女贞子、菟丝子等滋补肝肾药调节内分泌系统。这些扶正药物不仅能缓解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毒副作用,更能通过激活NK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能力。临床研究证实,长期服用扶正中药的肿瘤患者,其外周血CD3+、CD4+T细胞比例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较单纯西医治疗组提升40%以上。
祛邪治疗则注重"因势利导",根据肿瘤的病理性质和发展阶段灵活选用治法。对于热毒内盛者,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于瘀血阻络者,采用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改善肿瘤微环境的血液循环;对于痰凝肿块者,运用夏枯草、浙贝母、鳖甲、牡蛎等软坚散结药促进瘤体缩小。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祛邪并非盲目攻伐,而是强调"衰其大半而止",避免过度治疗损伤正气。同时配合情志疏导,通过五音疗法、冥想导引、心理咨询等手段调节患者情绪,正如《素问》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显著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减少肿瘤复发转移风险。
整体调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认为人体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肿瘤治疗中,中医不仅关注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等生物学指标,更重视患者的食欲、睡眠、二便、情绪等生命体征。例如针对肺癌患者,除肺部局部症状外,还需兼顾"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关系,通过通腑泄热法改善肠道功能;对于乳腺癌患者,则注重"肝主疏泄"功能调节,通过疏肝解郁法缓解内分泌紊乱。这种整体观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能够根据患者年龄、体质、肿瘤类型等因素动态调整方案,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尤为显著,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3-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5%-30%。
总之,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视角,它将肿瘤视为机体整体失衡的局部表现,通过双向调节实现"带瘤生存"的治疗目标。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其1年生存率提高28%,3年生存率提高15%,且在疼痛控制、睡眠改善、情绪调节等生活质量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Rg3、青蒿素衍生物、姜黄素等被证实具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这为中医整体调理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构建更完善的肿瘤综合治疗体系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