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慕艳红:化疗后第3天最脆弱:家属必须掌握的居家照护“红灯信号”

化疗作为当前肿瘤综合治疗体系中的核心手段之一,其原理是通过精准靶向或广谱性细胞毒性药物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周期,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进展的治疗目的。但由于化疗药物缺乏绝对的靶向性,在清除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正常的高增殖细胞群造成损伤——这其中包括负责造血功能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维持毛发再生的毛囊基质细胞、以及构成胃肠道黏膜屏障的上皮细胞等。这种"敌我不分"的治疗特性,使得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的72小时左右(即第3天)进入急性副作用反应的高峰期,此时机体免疫防线暂时瓦解、各器官功能处于代偿临界状态,极易引发感染、出血、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居家照护的家属必须系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敏锐识别那些提示病情恶化的"红灯信号",为患者构建起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隙安全防护网。

首先,家属需要将血液指标监测作为居家照护的核心任务。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通常在治疗后3-7天达到峰值,其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下降最为显著,当数值低于1.0×10⁹/L时,患者将进入临床定义的"粒细胞缺乏期",此时哪怕是普通感冒都可能发展为致命性败血症。家属应每日监测患者体温(建议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腋温,超过38.3℃需立即警惕),同时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寒战、咳嗽伴胸闷气促、尿痛尿频伴尿液浑浊、皮肤黏膜出现新发瘀斑等症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患者或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可能出现"无热性感染",即感染已发生但体温不升,这类情况需结合患者精神萎靡、食欲骤降等非特异性表现综合判断,一旦发现异常应在2小时内联系主管医生,切勿因等待观察而延误救治时机。

其次,胃肠道黏膜损伤引发的消化功能紊乱是化疗后最常见的困扰。患者可能出现从轻度恶心到喷射性呕吐的不同程度反应,呕吐物若呈现黄绿色胆汁样或咖啡渣样物质提示病情较重;腹泻则需区分药物性与感染性,前者多为糊状便每日3-5次,后者常伴黏液脓血便或里急后重感。家属应建立"出入量监测表",详细记录每次呕吐/腹泻的量、性质及伴随症状,同时通过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配比,每次便后补充200-300ml)预防脱水。饮食上采用"少量多餐+低温软食"原则,避免过热、辛辣及高纤维食物刺激黏膜,当出现持续4小时无法进食进水、尿量较平日减少1/3以上、口唇干裂、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指征时,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第三,口腔黏膜炎的防治需要构建系统性护理方案。化疗药物会破坏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导致黏膜屏障完整性受损,典型表现为口腔内出现灰白色溃疡(常见于舌面、颊黏膜、咽腭弓等部位),患者常因剧烈疼痛而拒绝进食。家属应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或康复新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建议每日三餐后及睡前各一次),操作时需使用软毛牙刷或海绵刷,动作轻柔避免造成黏膜机械性损伤。可采用"光照检查法":在自然光下观察口腔,若发现溃疡直径超过1cm、伴脓性分泌物或出血点,或患者出现吞咽时耳痛、声音嘶哑等症状,提示可能合并真菌感染或溃疡深达肌层,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调整局部用药方案(如使用含利多卡因的含漱液缓解疼痛,制霉菌素混悬液治疗真菌感染)。

第四,化疗相关性乏力需要与病理性疲劳相鉴别。这种特殊类型的疲劳不同于普通劳累,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能量耗竭感,即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严重时患者甚至难以完成洗漱、穿衣等基本生活自理。家属应帮助患者制定"能量管理计划":将每日必要活动(如进食、如厕)安排在精力相对充沛的时段,同时通过环境调整(如使用床边扶手、降低座椅高度)减少体力消耗。更重要的是密切监测精神状态变化——若患者出现持续超过48小时的情绪低落、对以往爱好丧失兴趣、言语减少或出现幻觉、定向力障碍等精神异常,可能提示药物性脑病或抑郁状态,此时需立即联系心理科及神经内科会诊,必要时进行头颅CT或脑脊液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第五,重要脏器功能监测需要关注细微体征变化。蒽环类药物可能引发累积性心脏毒性,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短、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按压胫骨前皮肤5秒后回弹缓慢);铂类药物易导致肾小管损伤,可观察到尿液颜色变深(茶色尿)或泡沫增多;而肝功能损害则常以巩膜黄染(先出现于眼白部位)、皮肤瘙痒、尿色加深为典型信号。家属应每日记录患者体重变化(晨起空腹排尿后称重,3天内增重超过2kg提示水钠潴留),监测24小时尿量(正常成人每日应≥1500ml,若持续低于1000ml需警惕肾功能不全),同时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柏油样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陶土色便可能提示胆道梗阻),这些看似普通的体征变化,往往是早期发现器官功能损害的重要线索。

最后,药物治疗依从性管理需要建立专业的执行体系。家属应制作"药物服用时间表",将化疗辅助用药按类别区分:如止吐药需在餐前30分钟服用,升白药应固定时间皮下注射,止痛药则需按"按时给药"原则而非按需给药。对于口服靶向药物,需特别注意饮食禁忌(如西柚汁会影响CYP3A4酶活性,导致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并观察是否出现特定副作用(如皮疹、腹泻常提示EGFR抑制剂有效,而高血压可能是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典型反应)。建议使用分格药盒提前备好当日药物,每次给药后在记录表上标注时间及剂量,若发现患者漏服或误服,应立即查阅药品说明书或联系药师,切勿擅自补服或调整剂量,尤其是抗凝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当处理可能引发严重不良事件。

总之,化疗后第3天的居家照护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系统工程。家属不仅要成为患者生理状况的"监测员",精准识别那些可能危及生命的早期信号;更要充当治疗方案的"执行者",确保各项医疗措施准确落地;同时还是患者心理的"支持者",通过科学照护帮助患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议家属建立"照护日志",详细记录每日体温、饮食、症状变化等数据,每次复诊时携带供医疗团队参考。记住,优质的居家照护不是简单的生活照料,而是医疗延续性的关键环节——当家属能够准确判断"哪些情况可以观察"、"哪些症状必须就医"时,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为患者安全度过治疗危险期提供最坚实的家庭保障。

(慕艳红 河南省职工医院 肿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