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陈凯旋:无创通气治疗失败?这些因素可能被忽视

无创通气治疗(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作为现代呼吸支持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需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通过鼻罩、口鼻面罩、全面罩等非侵入性界面为患者提供正压通气支持的治疗方式。这项技术凭借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高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救治,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导致的呼吸肌疲劳、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引起的低氧血症、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过渡支持,以及作为气管插管前的桥梁治疗等。然而,临床实践表明无创通气治疗并非总能达到预期效果,国内外研究显示其总体失败率约为15%-30%,部分重症患者群体失败率甚至更高。深入分析这些失败案例可以发现,除了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外,一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因素往往在临床决策中被忽视,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治疗成败的"隐形障碍"。

1. 患者选择不当:无创通气治疗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临床决策中对患者个体情况的精准评估是成功的首要前提。例如,对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9分、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无法有效保护气道的患者,或出现呼吸频率>35次/分钟的严重呼吸窘迫、呼吸节律不规则伴呼吸暂停的患者,强行实施无创通气不仅难以改善通气功能,反而可能因气道保护能力下降增加误吸风险。此外,合并上气道梗阻、面部创伤或畸形、近期上腹部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也属于相对禁忌症范畴。临床中若仅凭血气指标异常而忽视对患者意识状态、气道保护能力及解剖结构的综合评估,极易导致治疗失败。

2. 面罩不适:作为人机连接的关键界面,面罩的适配性直接决定通气效率与患者耐受性。目前临床常用的面罩类型包括鼻罩、口鼻面罩、全面罩等,每种类型均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鼻罩适合闭口呼吸患者但易发生鼻腔干燥,口鼻面罩通气效率高但可能影响进食与交流。若面罩尺寸选择不当(如过小导致面部压痕、过大造成漏气)、头带固定松紧度失衡(过紧引发面部疼痛、过松产生漏气量>6L/min),或未根据患者面部特征(如胡须、颧骨高低)选择特殊设计面罩,均会破坏通气密封性。研究表明,当漏气量超过通气量的30%时,呼吸机将无法准确递送预设潮气量,同时患者会因气流冲击产生明显不适感,表现为频繁调整头带、用手推开头罩等抗拒行为。

3. 患者合作度:无创通气治疗本质上是一种需要医患协同的治疗模式,患者的主动配合程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临床中常见的不合作表现包括:因面罩压迫感频繁摘下面罩(尤其老年患者与儿童群体)、治疗中持续说话或吞咽导致气流中断、拒绝保持半卧位(推荐30°-45°角以减少胃胀气风险)而采取平卧位。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患者对治疗原理缺乏理解产生恐惧心理、面罩不适引发的躯体焦虑、或因呼吸困难导致的烦躁情绪。例如,COPD急性加重患者常因呼吸困难产生濒死感,在治疗初期易出现"人机对抗"现象,表现为呼吸频率与呼吸机不同步,若未能及时进行沟通疏导与适应性训练,将严重降低通气效率。

4. 呼吸机设置不当:呼吸机参数的个体化调节是实现有效通气支持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特征动态调整。吸气压力(IPAP)设置过低(<10cmH₂O)无法有效改善肺泡通气,过高(>25cmH₂O)则易导致过度通气与胃胀气;呼气压力(EPAP)不足难以维持呼气末肺泡开放,过高会增加呼气做功;呼吸频率设置与患者自主呼吸频率相差>5次/分钟时易引发人机不同步。更需注意的是,初始参数设置后并非一成不变,临床中若忽视根据患者动脉血气结果(如pH值、PaCO₂变化)、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进行动态优化,如对于COPD患者未实施"逐步递增压力"策略,或对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未设置足够的PEEP对抗肺水肿,均会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5. 潜在的并发症: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隐匿性并发症,若未能及时识别处理将逐步削弱治疗效果。最常见的胃胀气多因吸气压力过高(>20cmH₂O)或患者频繁吞咽气体所致,严重时可引发腹胀、膈肌上抬,进一步限制肺扩张。面部压疮好发于鼻梁、颧骨等骨隆突部位,尤其在持续使用面罩>4小时且未采取减压措施的患者中发生率可达2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因皮肤破损被迫中断治疗。此外,长期高流量气流通过上呼吸道可导致黏膜干燥与分泌物黏稠,增加气道阻力;而湿化不足则易引发痰液结痂、气道阻塞,这些并发症均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治疗失败。

6. 治疗时机:无创通气治疗存在明确的"时间窗",过早干预可能增加医疗资源浪费,过晚实施则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研究表明,对于COPD急性加重患者,在出现呼吸肌疲劳早期(呼吸频率25-30次/分钟、pH 7.25-7.35)启动无创通气,其成功率可达80%以上;而当患者发展至严重酸中毒(pH<7.20)、意识模糊或出现呼吸肌衰竭体征时,无创通气失败率骤升至60%以上。临床中常见的延误因素包括: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如反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而未及时评估通气功能)、等待血气结果期间未进行床旁呼吸力学监测、或对"早期预警指标"(如辅助呼吸肌动用、胸腹矛盾运动)识别不足,这些均会导致治疗启动时机滞后。

7. 患者的基础疾病:患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合并症情况是影响无创通气预后的重要变量。以COPD患者为例,FEV₁<30%预计值的极重度气流受限、合并肺心病伴右心衰竭、或存在严重营养不良(BMI<18.5kg/m²)导致呼吸肌力量下降的患者,其无创通气失败风险显著升高。对于重叠综合征(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若仅纠正急性通气衰竭而忽视夜间低氧的持续存在,也会影响总体治疗效果。此外,合并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恶性肿瘤终末期的患者,由于全身状况恶化,单纯改善呼吸功能往往难以逆转病情进展。

8. 心理因素:呼吸衰竭患者常伴随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这些情绪因素通过影响呼吸模式与治疗依从性间接作用于治疗效果。新诊断患者易因对"面罩通气"产生恐惧而出现"幽闭恐惧症"表现,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浅快;长期患病患者可能因多次治疗失败产生绝望心理,出现被动抵触行为(如假装配合但刻意屏气);老年患者则可能因听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导致对治疗指令理解偏差。临床中若仅关注生理指标改善而忽视心理干预,即使呼吸机参数设置合理,也可能因患者潜意识抵抗导致通气效率下降。

9.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经验:无创通气治疗的实施质量高度依赖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包括对设备性能的掌握、人机同步性的判断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力。缺乏系统培训的医护人员可能出现:无法准确区分漏气与气道阻塞导致的压力报警、对"无效触发"(患者吸气努力未被呼吸机感知)与"自动循环"(呼吸机强制送气与患者呼气冲突)等同步不良现象识别延迟、或在患者出现烦躁时单纯使用镇静药物而非优化通气参数。研究显示,经过专项培训的医疗团队可使无创通气失败率降低40%,其核心能力体现在能在治疗前30分钟内完成参数优化,并在2小时内识别出潜在失败征象。

10. 监测和评估不足:无创通气治疗需要建立多维度、动态化的监测体系,仅依靠每日1-2次的血气分析难以捕捉病情变化。理想的监测应包括:持续呼吸力学监测(潮气量、气道压力、漏气量)、每小时生命体征记录(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定期呼吸功能评估(辅助呼吸肌动用程度、胸腹呼吸协调性)及每日血气分析。临床中常见的监测缺陷包括:未使用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评估通气效率、忽视对患者主观感受(如呼吸困难评分Borg评分)的动态记录、或对"治疗失败预警信号"(如治疗2小时后pH无改善、意识状态恶化)识别不及时,这些均会导致错失气管插管的最佳时机。

总之,无创通气治疗的成功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其效果受到患者因素、设备因素、医疗技术与管理体系等多维度变量的综合影响。临床实践中,医疗团队需建立"个体化评估-精准实施-动态监测-及时调整"的规范化流程:在治疗启动阶段,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筛选适宜患者,根据面部特征选择最优面罩类型;治疗实施过程中,采用"逐步递增"策略调节呼吸机参数(如初始IPAP从8cmH₂O开始,每5分钟增加2cmH₂O至患者耐受水平),同时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焦虑;监测环节需整合客观指标(血气、呼吸力学)与主观感受(舒适度评分),建立治疗反应的早期预警机制。此外,医院层面应完善无创通气专项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提升团队应急处理能力,最终通过多环节质量控制实现治疗成功率的持续改进。

(陈凯旋 郏县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