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湛喜梅:从情绪波动到体重异常:甲状腺激素如何操控你的身体?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内至关重要的内分泌调节因子,犹如精密的生物控制器,在维持新陈代谢速率、促进生长发育及稳定情绪状态等核心生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激素由位于颈部前侧、形似蝴蝶的甲状腺分泌产生,其主要活性形式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两种——其中T3是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活性形式,而T4则需通过外周组织脱碘转化为T3后才能高效激活靶细胞受体。这些激素分子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与细胞核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控着超过1000种基因的表达活性,进而全面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神经系统功能及器官运作节律。

情绪波动往往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最先显现且最具特征性的预警信号之一。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时,患者常表现出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情绪易激惹等显著的精神症状,部分人甚至会出现夜间入睡困难、睡眠片段化及注意力持续涣散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这些症状与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反映了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异常影响。相反,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状态下,患者则多呈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肢体乏力及思维反应迟缓等典型的抑郁样表现,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脑内神经突触传递效率降低,前额叶皮层等关键脑区的代谢活性显著下降所致,这种改变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

体重异常是甲状腺激素调控代谢功能最直观且最易被察觉的外在表现。作为调节基础代谢率(BMR)的核心驱动力,甲状腺激素通过激活线粒体呼吸链酶系统,直接影响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能量消耗速率和代谢效率。在甲亢状态下,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可较正常水平显著提升30%-50%,即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持续消耗更多热量,出现食欲亢进但体重却持续下降的矛盾现象,这种代谢紊乱往往伴随明显的蛋白质分解和肌肉消耗。而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基础代谢率会显著降低20%-40%,身体能量消耗明显减少,即使维持原有饮食习惯也容易出现脂肪堆积,特别是腹部、臀部等部位的脂肪组织会异常增多,这种体重增加往往伴随肌肉量减少的"隐性肥胖"特征,表现为体脂百分比升高而肌肉质量下降,单纯依靠节食难以有效改善这种特殊的代谢异常状态。

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系统性调控还广泛涉及多个生理系统。在心血管系统方面,过量的甲状腺激素会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加快心率,严重时可导致心动过速甚至心律失常;而激素缺乏则会使心肌收缩乏力、心率减慢,引发心输出量下降。在运动系统中,甲状腺激素通过调节肌浆网钙离子转运效率影响肌肉收缩功能,甲亢患者常出现肌肉震颤和耐力下降,甲减患者则表现为近端肢体肌无力和运动后恢复延迟。消化系统受激素影响表现为甲亢时胃肠蠕动加快、食欲亢进但吸收不良,甲减时则出现胃排空延迟、便秘及食欲减退。在皮肤毛发系统,甲亢导致表皮细胞更新加速,出现皮肤潮红、多汗及头发脆性增加易脱落;甲减则使皮肤角质层代谢减慢,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及毛发稀疏,眉毛外侧1/3区域尤为明显。

总之,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是保障人体生理机能协调运转的核心环节。当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情绪持续波动(如焦虑与抑郁交替)、体重在短期内显著变化(非刻意减重/增重超过5%)、静息心率异常(持续>100次/分或<60次/分)、肌肉力量进行性减弱或皮肤毛发出现特征性改变时,应高度警惕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可能性。临床通常通过检测血清游离T3、游离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进行诊断,必要时还需结合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和超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包括抗甲状腺药物(甲亢)、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甲减)等药物干预,同时配合低碘饮食(甲亢)、适度运动及压力管理等生活方式调整,通过多维度干预帮助患者重建甲状腺激素平衡,从而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湛喜梅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乳腺甲状腺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