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恒:突然“断电”:癫痫发作时的科学应对

癫痫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表现为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这种异常电活动会导致患者出现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具体可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肢体强直或阵挛性抽搐、感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等多种临床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我国癫痫患病率约为7‰。在癫痫发作这一紧急时刻,周围人群的应对措施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预后恢复——错误的干预不仅可能延误救治时机,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如骨折、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掌握癫痫发作时的正确应对知识,对每一位公民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将从发作前的识别、发作中的防护、发作后的处理等多个环节,系统介绍科学应对癫痫发作的具体方法与注意事项。
首先,在癫痫发作前驱期或发作初期,及时识别并采取保护性措施是首要任务。当观察到患者出现异常征兆时,如突然眼神空洞、动作中断、局部肌肉跳动或短暂意识模糊等前驱表现,应立即上前提供帮助。若患者此时仍处于站立状态,施救者需保持自身站稳,双手轻柔地扶住患者的腋下或上臂,缓慢引导其向侧面倾斜,使其安全坐于地面或稳定的座椅上,过程中避免用力拖拽导致患者失去平衡。若患者已猝然倒地,需第一时间清理其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如尖锐的家具边角、热水瓶、玻璃器皿等,防止患者在抽搐过程中发生碰撞损伤。同时,应迅速将患者翻转至侧卧位(通常采用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均可),具体操作方法为: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后颈部,另一只手扶住其髋部,协同发力将患者整体翻转,确保其口腔分泌物能顺着口角自然流出,有效预防呕吐物或唾液误吸入呼吸道引发窒息——这是现场急救中防止患者发生生命危险的关键步骤之一。
其次,在癫痫发作的强直-阵挛期,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强行约束与不当干预。由于大脑异常放电导致的肌肉强直性收缩,患者会出现四肢僵硬、牙关紧闭、全身节律性抽搐等症状,此时肌肉收缩力量极大,强行按压患者肢体试图控制抽搐,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关节脱位甚至骨折等严重物理损伤。更为危险的是,民间流传的"防止咬舌"误区——部分人会试图将手指、毛巾、筷子等物品强行塞入患者口中,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有效保护舌头(癫痫发作时患者咬伤舌头的概率远低于预期,且多为轻微损伤),反而可能造成患者牙齿断裂、口腔软组织撕裂,若塞入物脱落还可能阻塞呼吸道引发窒息,或导致施救者手指被咬伤。正确的做法是保持患者口腔自然开放状态,无需任何物品填塞,让抽搐过程自然进行。
接下来,对发作过程进行细致观察与准确记录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施救者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患者发作的起始时间(可通过手机计时功能精确记录)、发作形式(如眼球是否上翻、瞳孔是否散大、肢体抽搐的部位与节律)、面色变化(是否发绀、苍白)、有无大小便失禁等关键信息。临床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在1-3分钟内,属于自限性过程。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仍未停止(医学上称为"癫痫持续状态",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在一次发作结束后患者尚未完全清醒,又再次出现发作(即"连续发作");发作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异常(如呼吸暂停、面色青紫超过30秒);患者为首次发作且病因不明;发作后患者意识长时间未恢复或出现严重外伤。
当癫痫发作进入恢复期,即患者抽搐动作停止后,护理重点应转向促进意识恢复与提供心理支持。此时患者通常处于朦胧状态或嗜睡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言语不清或躁动不安,这种状态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医学上称为"发作后状态"。施救者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避光、通风的环境中,解开其衣领、腰带等束缚性衣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在患者头下垫以柔软衣物(如折叠的外套、毛巾),但避免使用枕头,防止颈部过度屈曲影响呼吸。此时应避免向患者反复提问或强行唤醒,可轻声说"现在没事了,你很安全"等安抚性话语,同时陪伴在患者身边直至其完全清醒。需特别注意的是,发作后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精神行为异常,如躁动、攻击倾向,此时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正面接触,待其情绪平稳后再进行沟通。
此外,快速识别与获取患者医疗信息可为后续医疗救治提供重要参考。现代医疗体系中,很多癫痫患者会佩戴标准化医疗识别标识,如医用识别手链、颈链或携带医疗信息卡。患者发作意识不清时,施救者应检查标识物,记录基础疾病、用药情况、既往发作史等关键内容并提供给急救人员,助其快速制定救治方案,提高效率。对于未佩戴标识的患者,若有手机,可联系家属获取信息。
癫痫发作完全终止后,后续照护与健康指导不可或缺。发作后患者常有躯体不适,应协助其休息,避免从事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提醒患者及家属24小时内联系医生,告知发作情况,以便评估原因、调整方案,必要时检查,预防复发或加重。首次发作患者需尽快完成病因学检查。
总之,癫痫发作时的科学应对是系统性急救过程,施救者要冷静完成四个核心环节:发作前早期识别与保障环境安全,发作中规范防护与避免不当干预,发作时观察病情与判断紧急情况,发作后照护意识与做好医疗衔接。过程中要保护患者与施救者,兼顾躯体与心理,做好现场处理与后续随访。癫痫并非不治之症,约70%患者发作可通过规范药物治疗控制,部分可临床治愈。因此,普及急救知识,消除歧视误解,构建完整急救链条,能降低即时风险,为患者长期健康与社会融入创造条件,实现全方位关怀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