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史翠丽:健康科普:脑血管病科普小知识

脑血管病是一类因脑部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统称,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中风)、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多种类型。这类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当脑血管发生堵塞、破裂或畸形时,会直接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受压损伤,严重情况下可迅速进展为昏迷、偏瘫甚至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脑血管病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因此系统了解其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应急处理知识,对提升公众健康防护意识、实现早防早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脑卒中(中风)

脑卒中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致残率最高的类型,临床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病例的70%-80%,主要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或身体其他部位血栓随血流阻塞脑血管所致,导致脑组织因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性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多由长期高血压引发脑内小血管破裂,或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破裂导致血液直接进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其病情进展更为迅猛,急性期死亡率可达30%-4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短暂性血流障碍引起的脑功能短暂缺失,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尽管症状短暂且可逆,但TIA实则是脑卒中的紧急预警信号,研究显示约30%的TIA患者在发病后数天至数月内会发生完全性脑卒中,其中4%-8%的患者在TIA发作后48小时内即可进展为严重中风,因此医学上常将TIA视为"脑卒中的前兆",需立即进行全面血管评估和干预治疗。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大类。不可干预因素包括年龄(55岁后风险每10年增加1倍)、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种族(亚洲人群风险较高)及家族遗传史;可干预危险因素则涵盖高血压(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中风风险增加49%)、2型糖尿病(患者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推手)、心房颤动(易形成心源性血栓)等慢性病,以及吸烟(尼古丁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过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60g时风险显著升高)、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高危)、久坐不动(每周运动<3次者风险增加28%)、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通过科学管控可干预因素,能使脑血管病总体风险降低50%以上。

 脑血管病的症状

脑血管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可通过"FAST"原则快速识别:F(Face面部下垂)表现为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尝试微笑时两侧面部不对称;A(Arm肢体无力)表现为单侧手臂或腿部无力、麻木,抬举时一侧肢体下落;S(Speech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用词错误或无法理解他人语言;T(Time及时就医)强调出现上述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此外还可能伴随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剧烈头痛(尤其"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行走时突然眩晕、步态不稳,以及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多急性起病,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一旦出现需在黄金救治时间窗(缺血性卒中4.5小时内)内就医,每延误1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脑血管病需构建"三级预防"体系,核心在于通过生活方式优化和医学干预实现风险管控。一级预防针对未发病人群,重点是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二级预防针对已发生TIA或轻症卒中患者,目标是防止复发;三级预防则针对后遗症患者,旨在降低致残率。具体预防措施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建议采取以下综合防控策略:

- 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降至130/80mmHg),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规律服用;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维持糖化血红蛋白<7%;高血脂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必要时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

-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完全戒除吸烟(包括二手烟暴露),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约啤酒750ml或红酒250ml),女性不超过15g;通过体质指数(BMI)监测体重,维持在18.5-23.9kg/m²范围,男性腰围控制在90cm以下,女性在85cm以下,避免腹型肥胖。

- 均衡饮食,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500g以上新鲜蔬果,增加全谷物、鱼类、坚果及橄榄油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约一平啤酒瓶盖量),避免隐形盐(如酱油、咸菜、加工食品),烹饪时使用蒸、煮、炖代替油炸,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

- 定期体育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等)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次持续超30分钟;搭配每周2 - 3次抗阻训练(如哑铃练习),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改善血管弹性和心肺功能。

- 定期健康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人群: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脑血管风险筛查,包括血压等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基础病者每半年复查;有家族史者35岁开始筛查,必要时做脑血管CTA或MRA检查,早发现血管问题。

脑血管病治疗强调“时间就是大脑”,不同类型疾病针对性处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可静脉溶栓,6小时内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早神经功能恢复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内完成检查,评估后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立即控制血压等,动脉瘤破裂者急诊手术,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并发症预防。

结语

脑血管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是全球公共卫生重要课题。我国每年新发患者约280万,现存超1300万,负担重。但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掌握“FAST”急救知识,可使发病率降55%,复发率减80%。公众应学习知识,参与讲座,备监测工具,建健康档案,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构筑防线。

(史翠丽 安阳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