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张琳:一滴血的“星际旅行”:从献血到输血的8道安全关卡

血液被誉为"生命之河",在人体内昼夜不息地循环流动,肩负着输送氧气至全身细胞、运载营养物质滋养组织器官、运输免疫细胞抵御病原体侵袭以及传递激素调节生理功能等多重使命。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无偿献血与安全输血已成为拯救创伤性失血、血液病治疗、产科急救等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医疗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12亿单位血液用于临床救治,但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制品,其从采集到输注的全流程都潜藏着生物污染、免疫排斥等风险隐患。因此,必须建立覆盖血液生命周期的全链条安全管控体系,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范。接下来,让我们以微观视角追踪一滴血的"星际旅行",详细解析它在跨越8道安全关卡过程中所经历的科学检测与技术保障。

1. 献血前的健康咨询与筛查:献血者需完成包括个人健康史、近期旅行史、药物使用史及高危行为暴露史等20余项内容的问卷评估,医护人员会重点询问是否存在HIV、HBV等传染病暴露风险,以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随后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指数(需在18.5-24范围内)、血压检测(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搏测定(60-100次/分钟)等体格检查,同时采集指尖血样快速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男性≥120g/L,女性≥115g/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通过层层筛查精准排除不适宜献血的个体,从源头把控血液质量安全。

2. 献血过程的无菌操作:献血环境需达到百级洁净标准,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戴手套-消毒皮肤"的无菌操作流程,使用一次性无菌采血器材(包括采血针、血袋、消毒棉球等),采血部位采用碘伏进行直径≥8cm的皮肤消毒,待自然干燥后穿刺。整个采血过程在密闭系统中进行,血袋内预先添加枸橼酸钠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采血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采血量严格限定为200ml或400ml两种规格,确保献血者安全与血液质量不受影响。

3. 血液的初步检测:采血完成后,血站实验室立即对血液样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法确保血型判定准确性;同时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确认血液携氧能力,测定红细胞比容评估血液浓缩状态,检查血清外观有无溶血、脂血等异常情况。这些基础检测数据将作为血液入库的第一道质量门槛,不合格样本将直接进行安全处置,杜绝问题血液进入后续流程。

4. 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通过国家认证的血液检测实验室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试剂,对每份血液样本进行HIV抗体/抗原联合检测、HBV表面抗原检测、HCV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等4项必检项目,部分地区还增加了HTLV(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和WNV(西尼罗河病毒)检测。检测过程采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严格执行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灵敏度达到99.9%以上,有效阻断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的风险。

5. 血液成分的分离与制备:合格的全血在24小时内通过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离心处理(3000rpm离心10分钟),依据血液成分比重差异分离出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浓缩液等不同制品。红细胞添加红细胞保存液后可在2-6℃条件下保存35天;血浆在-30℃以下速冻保存,保质期可达1年;血小板则需在22±2℃恒温振荡条件下保存5天。特殊血液制品如冷沉淀凝血因子,还需经过进一步低温离心制备,确保各种成分制品达到临床治疗所需的质量标准。

6. 血液的储存与运输:血液储存采用专用医用冷藏箱,配备双温区监控系统(红细胞2-6℃,血小板20-24℃),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1℃内,每1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温度数据。运输过程使用具有GPS定位和温度实时传输功能的冷链车,配置备用制冷系统和应急电源,确保血液在途温度符合要求。血袋外贴有包含献血编号、血型、制备日期、失效日期等信息的二维码标签,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

7. 输血前的最终检测与配型:临床科室在输血前需采集受血者血样,与拟输注的血液制品进行ABO血型复核、RhD血型确认以及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联合检测,同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特别是针对Rh阴性等稀有血型患者,需提前72小时进行血液预订和特殊配型准备。配血试验全过程需双人核对、双机检测,确保供受者血型完全兼容,杜绝ABO血型不合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8. 输血过程的监控: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信息与血袋标签,确认无误后采用带有滤网的输血器进行输注,起始速度控制在2ml/min(约40滴/分钟),前15分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有无皮疹、寒战等过敏反应。整个输血过程需在4小时内完成,对老年患者、儿童及心功能不全者适当减慢输注速度,全程监测并记录输血反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配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确保一旦发生异常能立即启动抢救流程。

总结:历经这8道环环相扣的安全关卡,一滴血完成了从献血者肘正中静脉出发,经过21天科学检测、分离制备与冷链保存,最终通过静脉输液器抵达受血者体内的"星际旅程"。这个过程融合了免疫学、检验医学、低温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成果,每道关卡都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从献血者筛查排除12%的不合格献血者,到实验室检测将传染病漏检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再到临床配型实现99.98%的相容性,全方位保障了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治疗有效性。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我国血液安全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输血相关感染率持续保持在0.01%以下。这趟生命之旅的背后,是全国32个省级血液中心、283个地市级中心血站以及数万名采供血人员的专业坚守,他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让"献血救人"的善举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安全屏障,彰显了现代医学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双重驱动下对生命健康的极致追求。

(张琳 安阳市人民医院 输血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