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李森:腹痛“躲猫猫”:功能性腹痛为何查不出病因却反复发作?

功能性腹痛是指患者反复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感,但经过血液生化检查、腹部超声、CT扫描、胃肠镜等一系列常规医学检查后,仍无法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如炎症、肿瘤、溃疡等)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这种特殊的"查无实据"的腹痛通常被归类为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在该疾病谱中,肠易激综合征(IBS)最为常见,约占功能性腹痛病例的60%以上。患者往往会经历周期性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绞痛不等,发作频率也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甚至每日发作,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由于缺乏可检测的器质性异常指标,这类腹痛常被误认为"心理作用"或"无病呻吟",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困惑,也使患者陷入"检查-无效-再检查"的恶性循环。

功能性腹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的多学科研究表明,其可能是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生理层面,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表现为肠道平滑肌收缩频率或强度紊乱,导致肠内容物推进速度异常;肠道感觉过敏则使患者对正常肠道蠕动产生过度敏感反应,如同将"正常肠鸣"感知为"剧烈疼痛"。肠道菌群失衡(如双歧杆菌减少、大肠杆菌过度增殖)通过"肠-脑轴"影响神经递质分泌,进一步加剧疼痛感知。心理因素方面,长期焦虑、抑郁、慢性压力等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释放皮质醇,直接增强肠道敏感性。遗传研究发现,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疼痛敏感性密切相关,使部分人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此外,乳糖不耐受、果糖吸收不良等食物代谢异常,以及肠道黏膜低度炎症反应,都是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重要诱因。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功能性腹痛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其核心临床特征是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存在明确关联。患者常描述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性质可为痉挛性、胀痛或隐痛,典型表现为"疼痛-排便-缓解"的三联征——即腹痛发作后排便,便后疼痛可缓解50%以上。根据排便性状差异,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四种亚型。尽管肠易激综合征不会导致肠道器质性损伤或增加癌变风险,但长期反复发作的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约40%的患者因频繁如厕不敢参与社交活动,25%的患者曾因突发腹痛被迫中断工作,更有15%的青少年患者出现学校恐惧症。研究显示,IBS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甚至低于糖尿病患者,其心理负担与哮喘患者相当。

对于功能性腹痛的治疗,临床倡导"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综合管理模式。生活方式调整强调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肠道敏感性;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能稳定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夜间腹痛发作。饮食管理需采用个体化排除法,常见触发食物包括咖啡因(每日摄入量超过300mg即可能诱发)、酒精(尤其是红酒和啤酒)、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人工甜味剂(山梨糖醇、木糖醇)及产气食物(豆类、洋葱、碳酸饮料)。心理干预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纠正患者对"腹痛=严重疾病"的灾难化认知,降低疼痛关注度;正念冥想训练可使疼痛耐受阈值提高20%以上。药物治疗需根据症状特点选择:抗痉挛药物(如匹维溴铵)缓解平滑肌痉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通过调节中枢疼痛通路发挥作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而洛哌丁胺等止泻药或聚乙二醇等缓泻剂则用于针对性控制排便异常。

在功能性腹痛的长期管理中,医患之间建立信任协作关系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指导患者建立"症状日记",详细记录每日饮食成分(包括调味品、饮料)、腹痛发作时间、持续时长、疼痛程度(采用0-10分视觉模拟评分法)、排便情况及情绪状态,连续记录2-4周后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潜在触发因素。为排除其他鉴别诊断,可能需要进行针对性检查:氢呼气试验可检测乳糖/果糖吸收不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检测通过呼气氢浓度变化确诊,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则能排除显微镜下结肠炎等器质性疾病。对于难治性病例,多学科会诊(消化内科、心理科、营养科联合)可制定个性化方案,如采用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术或粪菌移植等创新疗法。患者教育同样关键,需让患者理解"功能性≠无病",减少对"彻底治愈"的不切实际期望,转而关注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

总之,功能性腹痛是一种涉及肠道功能紊乱、神经调控异常、心理状态失衡的复杂多系统疾病,其诊断需要排除性检查与症状学评估相结合,治疗则必须采用个体化、多维度的综合管理策略。尽管目前医学水平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通过生活方式优化(如规律运动、睡眠管理)、精准饮食控制(避免个人特异性触发食物)、科学心理调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和合理药物干预的协同作用,超过80%的患者可实现症状缓解。随着"肠-脑轴"机制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通过靶向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神经递质传递等创新疗法,为功能性腹痛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摆脱"腹痛-焦虑-更腹痛"的恶性循环,重建健康的生活秩序。

(李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 儿童内科一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