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雅:宵夜摊生蚝上的“致命刺客”!副溶血性弧菌:海鲜爱好者的头号威胁

海鲜,以其独特的鲜美口感和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一直是餐桌上备受追捧的美食选择。无论是餐厅里精致的海鲜盛宴,还是街边夜市热闹的海鲜烧烤摊,都能看到海鲜爱好者们大快朵颐的身影。然而,在这份美味带来的愉悦背后,却潜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威胁——副溶血性弧菌,这种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正悄然成为威胁海鲜爱好者健康的"隐形杀手"。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典型的嗜盐性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栖息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虾、蟹、贝类等海洋生物的体表和肠道中。研究表明,在夏季高温时节,当海水温度升至20℃以上时,这种细菌会进入快速繁殖期,尤其在生蚝、扇贝、蛤蜊等滤食性贝类中含量极高。当人们食用了未经彻底加热或受到交叉污染的海鲜产品后,这些潜伏的细菌便会趁机侵入人体消化道,引发食源性疾病。
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患者通常在进食后12-24小时内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表现为突发性腹部绞痛(尤以脐周为主)、频繁的水样腹泻(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恶心呕吐、低热或中度发热等。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等症状,少数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慢性肝肾疾病患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若救治不及时将危及生命。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30%-40%,是夏季海鲜类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原。
为有效防范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海鲜爱好者在日常饮食中需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防护意识,具体应采取以下六项关键预防措施:
1. 选择新鲜海鲜:购买时优先选择正规商超或具备冷链资质的海鲜市场,注意查看产品的检验检疫证明,新鲜海鲜应具有自然光泽、无腥臭味、肉质紧实有弹性,贝类外壳闭合紧密或轻敲后能迅速闭合。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三无"海鲜产品,尤其警惕夏季常温售卖超过4小时的散装海鲜。
2. 充分加热烹饪:烹饪海鲜时务必做到彻底加热,建议采用蒸、煮、炒等方式,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并持续加热至少3分钟(贝类需开口后再煮5-8分钟)。对于烧烤海鲜,要避免外熟内生的情况,可先将海鲜蒸煮至半熟再进行烤制,确保杀灭深层细菌。实验室研究证实,70℃以上持续加热1分钟可使副溶血性弧菌的存活率降至0.01%以下。
3. 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熟食品时必须严格分开使用刀具、砧板和容器,加工海鲜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厨具,并用开水烫洗消毒。冰箱内存放时,生海鲜应独立包装并放置于冷冻室下层,避免汁液滴落到其他食物上。外出就餐时,注意观察餐厅是否执行"生熟分开"的操作规范,不食用用同一餐具盛放的生熟混合食物。
4. 科学冷藏保存:海鲜购买后应在2小时内(夏季高温环境需缩短至1小时)送回家中,立即进行分类处理。需要短期保存的海鲜应放入冰箱冷藏室(0-4℃),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长期保存需置于冷冻室(-18℃以下),但冷冻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解冻海鲜时应采用冷藏自然解冻或微波炉解冻方式,避免用自来水直接冲洗生海鲜。
5. 强化个人卫生:处理海鲜前需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洗手至少20秒,加工过程中如接触其他物品应再次洗手。食用海鲜时建议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外出就餐后要及时清洁手部,不随意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减少细菌传播风险。
6. 严格避免生食:尽管刺身、醉蟹、半熟牛排等食物风味独特,但为降低感染风险,应尽量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海鲜。特别是生蚝、毛蚶等贝类,即使经过低温杀菌或酒类浸泡,仍无法完全杀灭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将海鲜彻底加热至全熟后食用,这是预防感染最根本有效的方法。
总结:通过落实上述食品安全防护措施,我们能够显著降低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在享受海鲜美味的同时筑牢健康防线。值得注意的是,若食用海鲜后出现剧烈腹痛、频繁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进食史,以便医生快速诊断治疗。海鲜美食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只有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享受才更长久,让我们共同树立"食品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守护好每一次餐桌上的健康与快乐。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