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王迎乐:体检中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及其意义:不容忽视的健康警示

体检是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一系列医学检验项目,可以早期发现疾病,预防健康风险。以下是一些体检中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及其意义,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检查的重要性。

1.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细胞成分来评估健康状况的基础检查项目。它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数量等关键指标,同时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变化。例如,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血液疾病;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增多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血小板数量异常则可能预示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系统肿瘤风险。这项检查如同血液的"全景CT",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感染、炎症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的重要线索。

2. 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通过分析尿液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有形成分,全面评估泌尿系统和肾脏的健康状况。检查内容包括尿蛋白、尿糖、尿潜血、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管型等指标,这些微观成分的异常往往是疾病的早期信号。例如,持续性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或糖尿病肾病;尿糖升高是糖尿病筛查的重要依据;尿中出现红细胞可能与肾结石、尿路感染或泌尿系统肿瘤相关。作为肾脏功能的"窗口检查",尿常规能在肾脏损伤早期(如慢性肾病Ⅰ期)就发现异常,为及时干预争取宝贵时间,尤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具有重要监测价值。

3. 生化全项检查

生化全项检查是评估人体代谢功能的"综合体检报告",包含肝功能(ALT、AST、胆红素等)、肾功能(肌酐、尿素氮)、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等20余项核心指标。其中肝功能指标能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如ALT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肾功能指标可早期发现慢性肾病,当肌酐水平异常时,肾功能可能已受损50%以上;血脂四项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LDL-C升高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这项检查,医生能全面掌握机体代谢状态,为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慢性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4.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技术,通过放置在胸部、肢体的电极,捕捉心脏每次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并形成波形图。它能精准识别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心肌缺血(ST-T段改变)、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等心脏异常。在体检中,即使受检者没有明显症状,心电图也可能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这类隐匿性冠心病,这种情况约占冠心病患者的25%,是突发心梗的高危因素。此外,心电图还能评估心脏肥大、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情况,是心血管疾病筛查的基础项目,尤其建议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者及有心脏病家族史者定期检查。

5. 胸部X光检查

胸部X光检查利用X射线穿透胸部组织的差异,形成肺部和心脏的影像图像,是呼吸系统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它能清晰显示肺部纹理变化、结节、肿块及胸腔积液等病变,对于直径≥1cm的肺部结节检出率可达90%以上,而早期肺癌患者中约80%可通过手术治愈。此外,胸部X光还能发现心脏扩大(提示心衰或心肌病)、主动脉钙化(动脉硬化标志)、肺结核钙化灶等异常。虽然相比CT辐射剂量更低,但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它能有效发现肺炎、肺结核、肺癌等严重疾病,尤其对长期吸烟者、粉尘作业人员等肺癌高危人群具有重要筛查价值。

6.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利用高频声波反射原理形成实时影像的无创检查技术,被誉为"体内B超雷达"。在体检中广泛应用于腹部(肝、胆、脾、胰、肾)、甲状腺、乳腺、前列腺等器官检查。它能清晰显示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精准发现直径≥0.5cm的肿瘤、囊肿、结石等病变。例如,肝内低回声结节可能是肝癌早期表现,胆囊壁毛糙提示胆囊炎,甲状腺结节的纵横比、边界清晰度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依据。与X光、CT相比,超声检查无辐射风险,可反复进行,尤其适合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是体检中发现实质性器官病变的"火眼金睛"。

7. 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通过血液检测特定蛋白质或物质浓度,辅助癌症筛查和监测的检查项目。常见指标包括AFP(肝癌)、CEA(胃肠道肿瘤)、CA125(卵巢癌)、PSA(前列腺癌)等。虽然单次升高不能确诊癌症(如CEA升高也可见于吸烟、炎症等良性情况),但动态监测其数值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如AFP持续升高超过400ng/ml时,肝癌可能性达90%;PSA异常升高的男性需进一步做前列腺穿刺明确诊断。这项检查的价值在于能在癌症早期、甚至未形成明显肿块时发出预警,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癌症检出率,尤其推荐50岁以上人群、癌症高发地区居民及有家族史者作为常规筛查项目。

8. 胃镜或肠镜检查

胃镜和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诊断“金标准”,通过直径约1cm柔性内窥镜从口腔或肛门进入胃肠道,直接观察黏膜并活检。胃镜可发现食道炎等疾病,肠镜能检出结肠息肉等病变,检查中可即时切除息肉,使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76%-90%。高危人群建议40岁后首次检查,早期胃癌内镜治疗5年生存率超95%,体现“早发现、早治愈”价值。

这些检查项目构成体检“健康防护网”,相互互补。如血常规等反映全身代谢,超声等提供器官形态信息,胃肠镜观察消化道黏膜,肿瘤标志物预警癌症。《中国健康体检统计报告》显示,体检早期发现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比症状出现后就诊者高60%以上,慢性病早期诊断规范管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0%。体检意义是“未病先防”,前移健康管理关口。

总结:体检应遵循“个性化筛查”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选项目,如办公室人群加做颈腰椎检查,乙肝病史者监测肝功能等。体检后专业医生解读重要,单次指标异常可能是生理性波动,需综合判断。建议整理体检报告形成健康档案,通过指标变化发现潜在风险。科学健康管理要将医生建议转化为行动,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维护”转变,提升生命质量。 

(王迎乐 洛阳市孟津区中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