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细菌也有“身份证”?微生物实验室靠这几招给致病菌“验明正身”

当患者因持续发热、剧烈咳嗽或伤口化脓被送进医院时,医生最迫切的需求是明确病原体——究竟是哪种细菌在暗中作祟?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如同潜伏的“隐形凶手”,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师们,正是通过显微镜、培养基和基因测序仪等工具,展开一场跨越微观与宏观的“破案行动”。他们的工作不仅关乎诊断的准确性,更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死存亡。
一、样本采集:锁定“犯罪现场”的“生物证据”
微生物检验的第一步是样本采集,这如同刑侦中的现场勘查。不同疾病需采集对应样本:呼吸道感染取痰液或咽拭子,泌尿系统感染采尿液,伤口感染取脓液或组织,血液感染则需通过静脉采血。我们医院曾接诊一名肺部真菌感染的少年,其体重仅60余斤,检验师通过深咳出的痰液样本,最终在显微镜下发现啃食肺组织的“邪恶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这种真菌在25℃培养时呈酵母相,37℃则转为菌丝相,其“温度双相性”成为确诊关键。
样本采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血液样本需用碘伏消毒皮肤后穿刺,尿液需采集清洁中段尿以避免尿道口杂菌污染,痰液则要求患者晨起刷牙后深咳以排除口腔细菌。2025年某医院曾因痰液样本被口腔链球菌污染,导致误诊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延误了患者治疗。
二、显微镜下的“初步侦查”:形态学鉴定的火眼金睛
样本经处理后,检验师会先用显微镜进行初步观察。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鉴别染色法,通过结晶紫、碘液、乙醇和番红等试剂,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紫色)和革兰阴性菌(红色)。这一步如同刑侦中的“嫌疑人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紫色葡萄串状,大肠杆菌则为红色短杆菌。2025年某医院通过革兰染色快速识别出铜绿假单胞菌(红色杆菌),及时调整抗生素方案,挽救了一名烧伤感染患者的生命。
对于疑难病例,检验师会采用特殊染色技术。抗酸染色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其细胞壁含大量脂质,染色后呈红色细长杆菌;墨汁染色则通过负染法显示隐球菌的透明荚膜,如同在显微镜下为真菌戴上“透明帽子”。
三、细菌培养:让“隐形凶手”现形的“自助餐”
培养基是微生物的“营养食堂”,不同病原体需专属配方:血琼脂平板含绵羊红细胞,适合肺炎链球菌等苛养菌;巧克力平板通过加热破坏红细胞膜,用于培养淋病奈瑟菌;沙氏培养基富含葡萄糖和蛋白胨,是真菌的“最爱”。某儿童医院曾因误用普通培养基,导致一名真菌性脑膜炎患儿的病原体检出延迟72小时。
培养箱需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结核杆菌需在37℃、5% CO₂环境中培养2-8周,其生长速度之慢堪称“微生物界的树懒”;厌氧菌则需在无氧培养箱中生长,某医院曾因氧气泄漏导致艰难梭菌培养失败,误诊为病毒性腹泻。
四、基因测序:读取细菌的“身份证”
如果将细菌比作“嫌疑人”,那么基因测序就是读取其“身份证”的技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细菌的特定基因片段(如16S rRNA基因),再利用测序仪分析碱基序列,可精准锁定菌种。例如,2025年某医院通过宏基因组测序(mNGS),从一名反复昏迷患者的脑脊液中检出猪链球菌。追问病史发现患者曾宰杀病猪,最终确诊为猪链球菌性脑膜炎。
基因测序的“身份证”功能不仅限于诊断。在2016年国际空间站的首次太空DNA测序实验中,航天员凯特·鲁宾斯使用MinION测序仪,对来自病毒、大肠杆菌和小鼠的样本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太空与地球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基因测序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这一技术为未来火星探测任务中识别外星生命提供了可能。
五、药敏试验:给细菌做“药物考试”
确定病原体后,检验师会通过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纸片扩散法是最经典的方法:将含抗生素的药敏片贴在长满细菌的平板上,24小时后测量抑菌圈直径。若抑菌圈≥17mm,说明大肠杆菌对头孢曲松敏感;若≤14mm,则提示耐药。2025年某三甲医院通过药敏试验发现一株产ESBLs酶的大肠杆菌,及时停用三代头孢,改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患者体温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
对于重症患者,检验师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通过测定细菌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精准量化耐药性。例如,万古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MIC≤2μg/mL为敏感,≥16μg/mL则需换药。
六、现代技术:破案的“高科技武器”
随着技术发展,微生物实验室的“武器库”不断升级。质谱流式细胞术可分析细菌细胞壁成分,区分近缘菌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结合菌落形态、药敏结果和患者病史,提供诊断建议。某三甲医院引入AI后,微生物报告出具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8小时,疑难病例诊断准确率提升20%。
在太空医学领域,基因测序技术已用于监测航天员健康。2016年,航天员凯特·鲁宾斯在国际空间站完成首次太空DNA测序,为未来火星旅行任务中的疾病诊断和外星生命识别奠定了基础。
七、结语:微观世界的“守护者”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师们,是微观世界的“守护者”。他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用培养基唤醒沉睡的病原体,借基因测序读取微生物的“身份证”,最终为临床医生提供精准的诊断依据。每一次成功的检验,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病原体的“验明正身”,都是对医学科学的致敬。在未来的医疗征程中,这些“微生物神探”将继续用科技之光,照亮人类对抗疾病的道路。

(胡玥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检验中心 )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