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意识障碍:大脑“迷雾”背后的秘密

意识障碍指个体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刺激的感知、整合及反应能力出现异常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降低和意识内容改变。它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信号,病因多样,包括脑部病变、全身代谢紊乱、中毒及严重感染等。患者临床表现有梯度变化,轻度为注意力不集中等,中度嗜睡或意识模糊,重度昏睡甚至昏迷。开展科普宣教对缩短救治时间、降低致残致死率意义重大。
一、意识障碍的分类与表现
1. 嗜睡:是程度最轻的类型,患者病理性睡眠增多、困倦,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轻度刺激可唤醒,能简单交流,但停止刺激会迅速入睡,睡眠 - 觉醒周期基本保留,觉醒时间缩短。
2. 昏迷:是最严重的类型,患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意识完全丧失。临床上分浅、中、深昏迷:浅昏迷对强烈疼痛刺激有反应,生命体征平稳;中昏迷对疼痛刺激无反应,四肢肌张力增高,脑干反射减弱;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生命支持设备维持。
3. 意识模糊:患者定向力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认知混乱,注意力涣散,言语表达杂乱,对复杂问题理解判断能力下降,但有部分自我意识。
4. 昏厥:又称晕厥,是突发、短暂、自限性的意识丧失,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机制是脑部血液灌注暂时减少致全脑缺血缺氧。常见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在特定情况下诱发,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倒地后迅速清醒。
二、意识障碍的常见原因
1. 脑部疾病:是导致意识障碍常见的器质性病因,包括急性脑血管病(如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死等关键部位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等)、颅脑外伤(脑挫裂伤等)、脑部肿瘤(中线部位或恶性肿瘤)及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终末期等。
2. 代谢紊乱:机体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代谢失衡可引发意识障碍,常见有低血糖昏迷(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用药过量常见)、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等)、肝性脑病(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氨升高,伴扑翼样震颤等)、尿毒症脑病(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毒素影响中枢神经)、酸碱平衡失调(如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
3. 中毒:外源性物质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意识障碍,常见类型有药物中毒(如镇静催眠药过量)、酒精中毒(急性乙醇中毒有兴奋等期)、工业毒物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有樱桃红口唇)、农药中毒(如有机磷中毒有胆碱能危象表现)、植物性毒素中毒(如毒蕈中毒等)。
4. 感染:严重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直接颅内感染可导致意识障碍,包括颅内感染(如脑炎等,伴发热等症状)和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等,病原体影响中枢神经),特殊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等有特征性脑脊液和影像学表现。
5. 其他:除上述原因外,多种情况可引起意识障碍,如癫痫持续状态(发作连续,意识未恢复致脑缺氧水肿)、严重脱水(呕吐等致脑部灌注不足)、高热(体温超41℃损伤脑细胞)、溺水等意外,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危象等)。
三、意识障碍的急救措施
1. 确保安全:立即将患者转移至平坦坚实地面或床面,远离危险环境,防二次伤害。若站立或行走时发病,缓慢放倒;怀疑颈椎损伤,移动时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直线,避免加重损伤。
2. 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急救关键,解开患者领口、领带、腰带等束缚物,将头部偏向一侧,防分泌物误吸窒息。有分泌物或呕吐物,用纱布等清除;牙关紧闭者,勿强行撬牙。
3. 观察生命体征:等待救援时,持续监测呼吸(正常成人每分钟12 - 20次)、脉搏(正常60 - 100次/分)、血压(正常成人收缩压90 - 140mmHg,舒张压60 - 90mmHg)、体温(怀疑感染或中暑时测)及瞳孔变化。
4.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说明患者症状、发病时间、地点、年龄、既往病史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医护人员到达前勿随意移动患者,派人引导救护车。
5. 记录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患者意识障碍时间、初始表现、伴随症状、生命体征变化及急救反应。若患者有药物、病历或医疗警示标识,交给医护人员,助医生判断病因和治疗。
四、预防意识障碍的措施
1.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规律作息,保证7 - 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致脑功能紊乱;坚持均衡饮食,多摄入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防动脉粥样硬化和代谢综合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和脑血液循环;戒烟限酒,防酒精损害中枢神经。
2. 避免药物滥用: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不滥用非处方药和保健品,仔细读说明书;特殊人群用药更谨慎,家人协助监督;妥善保管药品,处理过期药。
3. 定期体检:健康成人每年全面体检,关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指标;高血压患者每日测血压、定期复诊,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好血糖,定期检查相关项目;有家族病史者增加专项检查。
4. 提高安全意识:日常防头部外伤,如戴头盔、系安全带、加防滑设施;危险职业者遵守规程、戴防护装备;儿童不独自接触危险环境;冬季用燃气注意通风,夏季高温少外出。
五、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1. 加强健康教育:卫生部门编写科普资料并通过媒体推送;社区开展讲座,邀医生讲解要点;学校纳入急救知识课程;医疗机构设展板指导患者。
2. 培训急救技能:专业机构开展群众性培训,教授意识障碍识别、心肺复苏、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等技能;鼓励组建急救队伍并定期演练。
3. 提高对慢性病管理的认识:为慢性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目标,指导监测指标;开展小组活动分享经验;利用远程医疗为不便患者服务;建立预警机制,告知先兆症状及时就医。
总结:通过以上多维度的科普宣教工作,能够帮助公众建立对意识障碍的科学认知体系,不仅能准确辨别嗜睡、意识模糊等早期危险信号,还能在紧急情况下规范实施现场急救,为专业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同时,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将促进主动预防行为的养成,如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避免危险行为、定期健康体检等,从源头上减少意识障碍的发生风险,最终实现降低相关疾病负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标。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