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赵荣梅:月经不调不用愁,中医有妙招!

月经不调是很多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差不多有60%的育龄女性都经历过月经紊乱。这个问题表现多样,比如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经血量忽多忽少,正常范围是20-60毫升,经期时长也可能会不正常,正常应该是3-7天。有些女性还会痛经、经前期综合征等。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面提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这奠定了中医调经的理论基础。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理论完善,中医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调理方法,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日常养护。

在中医理论里,月经的正常与否是女性气血阴阳盛衰的“晴雨表”,和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脾主运化,是气血生成的源泉;肾藏精,是先天之本。这三脏功能失调会相互影响,导致月经不调。因此,中医调理月经不调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如寒凝血瘀、气血两虚、肝郁气滞等)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1. 调理肝气:现代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容易出现肝气郁结,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前乳房胀痛、情绪烦躁等。中医称之为“肝郁气滞证”,需要疏肝解郁、理气调经。逍遥散是常用的方剂,其中柴胡能疏散肝气,白芍能缓解情绪波动,当归能养血活血。对于情绪抑郁者,可加合欢皮、郁金;乳房胀痛者,可加青皮、橘核。日常可喝玫瑰花茶,按摩肝经穴位,如太冲穴,能预防肝气郁结导致的月经不调。

2. 健脾益气:脾胃虚弱型月经不调多见于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或体质虚弱的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上常选用四君子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能增强脾胃功能。若伴有明显血虚症状,可加黄芪、当归。日常食疗可选用山药莲子粥或党参、黄芪炖鸡汤,通过“药食同源”的方式调理脾胃。

3. 补肾填精: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型月经不调在青春期少女和围绝经期女性中尤为常见,表现为月经初潮延迟、周期紊乱、经量过少或闭经,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增多等。中医调理需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者宜用左归丸,肾阳虚者宜用右归丸。日常可食用黑芝麻核桃糊,配合艾灸关元穴和肾俞穴,通过温补改善肾虚状态。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药物治疗需结合科学生活方式管理。饮食上,气血不足者多吃红枣、桂圆、桑葚;寒凝血瘀者喝红糖生姜水,经期忌生冷;肝郁气滞者吃陈皮、佛手。作息要保证“子午觉”,情绪管理可练八段锦或正念呼吸。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劳累,注意腹部保暖。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理月经不调有独特优势。针灸选三阴交、关元、血海等穴位,可调节内分泌;拔罐选腰背部膀胱经,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有效;推拿按摩经前一周进行,能缓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艾灸对虚寒型月经不调有温经散寒之效;耳穴压豆方便自我调理,这些疗法常联合使用。

中医调理遵循女性生理规律,通过“天人相应”“辨证施治”实现气血调和、脏腑平衡。对功能性月经不调可改善症状、恢复排卵,减少西药副作用。月经不调可能是器质性疾病信号,出血量超80毫升、经期超7天、停经超3个月、有严重痛经或异常出血时应就医。建议女性记录月经情况,中西医结合守护生殖健康。

总的来说,中医调理月经不调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达到“治本”效果。调理策略蕴含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体现“以人为本、整体观念”思想。实施个性化方案,助众多女性恢复正常经期,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中医强调预防,提倡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情绪管理等科学生活方式,这是维护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一环。面对月经不调,中医提供安全有效的调理之路,值得女性信赖尝试。

(赵荣梅 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 妇一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