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琼:从跌倒到手术台:骨折患者的全流程求生指南
跌倒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次跌倒可能导致严重的骨折。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因此,了解骨折后的全流程处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份骨折患者的求生指南,帮助患者从跌倒到手术台的整个过程得到正确的处理。
1. 立即评估情况
跌倒后,首先应保持冷静,尽量不要随意移动受伤部位,特别是怀疑脊柱、髋部等关键部位骨折时,盲目搬动可能造成神经损伤或骨折移位加重。可缓慢检查受伤部位是否有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或异常活动,同时观察皮肤是否有破损出血。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开放性伤口伴随骨折端外露、肢体完全无法活动、大量出血无法止住、意识模糊或怀疑脊柱损伤。在等待救援期间,可就地取材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水浸湿的衣物冷敷伤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能有效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若为肢体骨折,可利用硬纸板、杂志等临时制作简易夹板固定伤肢,固定范围需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固定时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2. 初步医疗处理
到达医院后,急诊医生会首先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包括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排除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随后详细询问受伤时间、受力方式、疼痛性质及既往病史(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并通过视诊观察伤处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有无畸形,触诊检查压痛位置、骨擦感及异常活动。影像学检查通常包括X光片(初步判断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CT扫描(适用于复杂骨折如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可清晰显示骨碎片位置),必要时还需进行MRI检查(评估周围软组织、韧带及神经损伤程度)。医生会结合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骨折的稳定性、治疗风险及预期效果,共同决策治疗方式。
3. 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移位的闭合性骨折(如儿童青枝骨折、成人裂纹骨折)或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医生通常建议采取非手术治疗。固定方式根据骨折部位选择:上肢骨折常用石膏托或高分子支具固定,下肢骨折多采用管型石膏或牵引治疗(如股骨颈骨折的皮牵引),固定时间一般为4-8周,具体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药物治疗包括短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若疼痛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同时补充钙剂(每日800-1200mg)和维生素D(每日400-800IU)促进骨痂生长,老年患者可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光片(通常每2周1次),观察骨折是否移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如手指屈伸、足踝泵运动等,预防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
4. 手术治疗
当骨折出现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关节面塌陷、开放性骨折(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手术治疗是重建骨骼稳定性的关键。手术时机需综合评估:开放性骨折应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清创固定,避免感染;闭合性骨折若肿胀严重,可先进行消肿治疗(如抬高患肢、冷敷),待肿胀消退后再手术(通常伤后7-10天内)。常见手术方式包括:髓内钉固定(适用于长骨干骨折如股骨干、胫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的优势)、钢板螺钉内固定(适用于关节周围骨折,可精确复位关节面)、外固定支架(多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的临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改为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能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手术前需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术前检查,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指标,吸烟者需提前1-2周戒烟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
5. 术后恢复
手术后24小时内,患者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四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收缩、握拳运动),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脊柱术后患者可进行轴线翻身训练,避免脊柱扭曲。术后1-2周伤口拆线后,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CPM机辅助被动活动,从较小角度逐渐增加至正常范围。术后4-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负重训练(如使用助行器部分负重行走)和肌力强化训练(如抗阻训练),同时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如超声波、电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骨痂生长。职业治疗师会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使用辅助器具完成穿衣、进食等动作,整个康复过程通常持续3-6个月,需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6. 预防再次骨折:骨折愈合(通常3 - 12个月,因年龄、部位、治疗方式而异)后,多方面预防再次骨折。饮食上,每日摄入1000 - 1200mg钙(如牛奶等)和800 - 1000IU维生素D(如鱼类等),必要时遵医嘱服抗骨质疏松药。运动选温和负重运动,每周3 - 5次,每次30分钟。居家环境进行防跌倒改造,如装扶手等。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尤其要做),有影响骨代谢疾病的患者积极控原发病。冬季注意保暖防滑,外出用辅助工具。
7. 心理支持:骨折后患者常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约30%患者恢复期有心理问题。家属给予情感支持,协助护理并鼓励参与决策;患者可与病友交流或加入互助小组。若出现持续不良症状超2周或抵触康复训练,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医护人员加强宣教,必要时用抗焦虑药。
总之,骨折后全流程处理需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紧密协作。从急救、诊断治疗,到康复训练、健康管理和心理调适,每个环节都重要。患者遵医嘱复查训练,家属做好照护防护,医疗团队动态调整方案。多方位配合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降低再次骨折风险,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