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华:被蜱虫咬了别慌神?正确步骤记心里

一、蜱虫不是“普通虫子”,咬人方式很“特殊”
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小虫子,个头不大(小的像芝麻,大的像绿豆),但咬人方式很“霸道”——它会用口器深深扎进皮肤里,把整个头部甚至部分身体钻进肉里,一边吸血一边释放唾液(可能携带病菌)。
被蜱虫咬了,最麻烦的不是疼(其实多数人没感觉),而是它的口器容易断在皮肤里,或者携带的病原体(如森林脑炎病毒、莱姆病螺旋体)可能引发感染。所以处理时不能硬来,得按步骤小心操作,既要把虫体完整取出来,又要减少感染风险。
二、先确定是不是蜱虫,这些特征能辨认
蜱虫和蚊子、跳蚤不一样,被咬后能看到虫子“嵌”在皮肤上,辨认清楚再处理:
(一)虫子“嵌”在皮肤上,像“小瘤子”
蜱虫吸血时会牢牢吸附在皮肤上,看起来像皮肤表面长了个黑褐色或灰褐色的小疙瘩,仔细看能看到它的腿(8条腿,不像蜘蛛那么明显),或者能看到它圆鼓鼓的身体(吸饱血后会变大,像黄豆)。
(二)被咬处可能没感觉,或轻微发痒
蜱虫的唾液里有麻醉成分,多数人被咬后不会觉得疼,可能只是有点痒,容易被忽略。等发现时,虫子可能已经吸血一段时间,身体变得饱满。
三、被蜱虫咬了,第一步是“完整取出虫体”,别硬拔
处理蜱虫的核心是“完整取出”,如果口器断在皮肤里,会增加感染风险,这几步要按顺序来:
(一)准备工具,别用手直接抓
需要一把细镊子(最好是尖头的)、酒精(或碘伏)、棉签、密封袋(或玻璃瓶),如果没有镊子,用细针(消毒后)也可以,但别用手直接捏虫子(可能接触病原体)。
(二)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拔
用镊子紧紧夹住蜱虫头部(离皮肤最近的地方,别夹肚子,以免挤破虫体释放更多病原体),然后稳稳地垂直向上拉,力度均匀,别左右摇晃或猛地用力,直到虫子完整脱离皮肤。
如果虫子已经钻进皮肤较深,拉的时候要耐心,保持稳定力度,让它的口器慢慢从皮肤里出来,硬拔容易导致口器断裂。
(三)检查是否有残留,别让口器“留在里面”
虫子取出来后,仔细检查皮肤伤口处,看看有没有黑色的小颗粒(口器碎片)。如果有残留,别用针去挑(可能加深伤口),可以用碘伏消毒后观察,多数情况下身体会自行排出,或就医让医生处理。
四、取出蜱虫后,给伤口“消毒护理”,别大意
虫体取出来了,伤口处理也很重要,能减少感染风险:
(一)用酒精或碘伏给伤口消毒
用棉签蘸取75%酒精或碘伏,轻轻擦拭伤口及周围皮肤(范围至少5厘米),消毒2-3次,杀死可能残留的病菌。注意别用酒精直接浇在伤口上,以免刺激太大。
(二)伤口别包扎,保持干燥通风
消毒后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别贴创可贴或包扎(容易潮湿滋生细菌),每天用碘伏消毒1-2次,直到伤口结痂。如果伤口有轻微渗血,用干净棉签轻轻按压止血即可。
(三)把取下的蜱虫“收好”,方便后续检查
将取下的蜱虫放进密封袋或玻璃瓶,写上发现的时间和地点,如果之后出现不适,医生可能需要通过虫子判断是否携带病原体。别直接扔掉或踩死(可能污染环境)。
五、这些错误处理方式,会“帮倒忙”,千万别做
很多人遇到蜱虫会慌神,用了错误方法,反而增加风险,这些行为要避免:
(一)别用手捏、用烟头烫、用酒精浇
用手捏虫子,可能导致虫体破裂,病原体接触皮肤;用烟头烫、酒精浇,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含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几率,还可能烫伤皮肤。
(二)别硬扯、别摇晃,防止口器断裂
硬扯或左右摇晃,容易让蜱虫的口器断在皮肤里,后期可能引发局部红肿、发炎,处理起来更麻烦。
(三)别忽略“看不见的叮咬”
蜱虫可能叮咬隐蔽部位(如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发现身上有蜱虫后,要仔细检查全身,尤其是头发茂密处、皮肤褶皱处,避免漏处理。
六、处理完后,要“观察身体变化”,出现这些情况及时就医
多数情况下,被蜱虫咬了不会有严重问题,但少数人可能感染病原体,出现症状,这些情况要重视:
(一)伤口红肿加重,出现化脓或疼痛
取虫后1-2天,如果伤口周围红肿范围扩大,有脓性分泌物,或越来越疼,可能是局部感染,需要就医用抗生素治疗。
(二)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被叮咬后1-2周内,如果出现发烧(体温超过38℃)、头痛、浑身没劲、肌肉酸痛,或皮肤出现皮疹(尤其是环形红斑),可能是感染了蜱传疾病(如莱姆病、森林脑炎),必须立即就医,告诉医生被蜱虫叮咬的情况,以便及时诊断治疗。
(三)特殊人群被咬后,建议主动就医
老人、儿童、孕妇,或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被蜱虫咬后即使没症状,也建议在处理后1-2天内去医院咨询,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预防用药。
七、哪些地方容易遇到蜱虫?提前做好“防叮咬”准备
蜱虫多生活在草丛、树林、灌木丛、动物巢穴附近,这些场景要注意防护:
(一)去户外时,穿“防护装”
穿长袖上衣和长裤,袖口、裤脚扎紧(或用胶带封住),穿浅色衣服(容易发现蜱虫),戴帽子,尽量减少皮肤暴露。
(二)喷驱虫剂,让蜱虫“不靠近”
在衣服和暴露的皮肤上(如脚踝、手腕)喷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按说明使用,能有效驱赶蜱虫。
(三)户外回来后,立即“全身检查”
从户外回来后,马上换衣服,从头到脚检查身体(尤其是头皮、耳后、腋窝等隐蔽处),衣服要及时用热水清洗(高温能杀死可能残留的蜱虫)。
八、家里养宠物的,别忽略“宠物身上的蜱虫”
宠物(狗、猫)容易在户外活动时带回蜱虫,这些蜱虫可能再叮咬人,要做好宠物防护:
(一)定期给宠物驱虫
按兽医建议给宠物使用体外驱虫药(滴剂、项圈等),减少蜱虫附着。
(二)宠物外出回来后,检查全身
重点检查宠物的耳朵、爪子、腹部(毛发少的地方),发现蜱虫及时用镊子取下(方法和人被叮咬时一样)。
(三)保持宠物窝清洁
定期清洗宠物窝,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减少蜱虫滋生。
九、被蜱虫咬了,“冷静+正确处理”比什么都重要
遇到被蜱虫咬,别慌神——慌乱容易导致处理失误(如硬拔、捏破虫体)。记住“完整取出、彻底消毒、密切观察”这三个核心步骤,多数情况都能妥善处理。
蜱虫虽然可能携带病菌,但只要处理及时、方法正确,感染风险会大大降低。了解这些知识,既能在遇到时从容应对,也能提前做好预防,让户外活动更安心。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