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脑子“堵车”前,身体有没有发过“提醒卡”?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开会时突然忘词,明明熟悉的名字卡在嘴边;提笔写字时,大脑一片空白,连最简单的汉字都写不出来;或者刚放下钥匙,转身就忘了放在哪里……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瞬间,可能是大脑在发出“堵车预警”——就像城市交通从顺畅到拥堵需要过程,大脑的认知功能衰退也并非“突然断电”,而是早有蛛丝马迹。本文将从大脑的“交通网络”、早期预警信号、高危人群及预防策略四方面,为您揭开大脑“堵车”前的身体“提醒卡”。
---
一、大脑的“交通网络”:神经元与突触的精密协作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交通枢纽”,由约860亿个神经元通过万亿级突触连接,形成庞大的信息传递网络。这个网络的顺畅运行依赖三大核心要素:
1.神经元“信号灯”:每个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类似交通信号灯的“红绿灯”切换。例如,多巴胺负责奖励和动机,乙酰胆碱关联记忆与学习,谷氨酸参与认知加工。
2.突触“高速公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突触)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通道。健康大脑的突触密度高、可塑性强,能快速适应新信息(如学习新技能时突触数量增加)。
3.血供“能源站”:大脑仅占体重的2%,却消耗全身20%的氧气和能量。脑血流(CBF)通过颈动脉和椎动脉持续输送“燃料”,任何中断都可能导致“交通瘫痪”(如脑卒中)。
“堵车”本质:当神经元死亡、突触断裂或血供不足时,信息传递速度下降,出现“信号延迟”“路段封闭”或“能源短缺”,最终引发认知功能衰退。
二、大脑“堵车”前的五大“提醒卡”
认知衰退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身体会通过多种信号发出预警。若能及时识别,可延缓甚至逆转病情:
1.短期记忆“卡顿”:钥匙放哪儿了?
-典型表现:频繁忘记近期事件(如刚交代的任务、约定的时间),但对童年或长期记忆影响较小。例如,一位退休教师突然忘记上午是否吃过药,却能清晰回忆30年前学生的名字。
-机制:海马体(负责短期记忆)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受损的区域,神经元死亡导致信息无法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警示:若此类“卡顿”每周发生超过3次,且逐渐加重,需警惕轻度认知障碍(MCI)。
2.注意力“分心”:读书时总跳行
-典型表现: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易被外界干扰(如手机消息打断工作),或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效率骤降。
-机制: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控制)的血供减少或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不足),导致“信号灯”失灵。
-警示:注意力分散可能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表现,与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3.语言“词穷”:话到嘴边说不出来
-典型表现:说话时频繁停顿,用“那个”“东西”代替具体词汇,或写信时提笔忘字。例如,一位作家突然写不出“炊烟袅袅”中的“袅”字。
-机制:左侧颞叶(语言中枢)的突触断裂或神经元死亡,导致词汇检索能力下降。
-警示:若伴随理解能力下降(如听不懂笑话),需排查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一种罕见痴呆类型)。
4.空间感“错乱”:在家也会迷路
-典型表现:在熟悉环境中迷路(如找不到自家卫生间),或无法判断距离(如倒车时撞到障碍物)。
-机制:顶叶(负责空间感知)的神经元损伤,导致“内部地图”模糊。
-警示:空间感错乱是路易体痴呆的典型早期症状,常伴随幻觉和运动障碍。
5.情绪“失控”:突然暴怒或抑郁
-典型表现:情绪波动剧烈,无理由哭泣或愤怒,或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例如,一位温和的老人突然因小事大发雷霆。
-机制:杏仁核(情绪中枢)与前额叶的连接断裂,导致情绪调节失控。
-警示:情绪问题可能是额颞叶痴呆的早期信号,该病更易影响年轻人(50-60岁发病)。
三、高危人群:谁的大脑更易“堵车”?
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认知衰退的“提醒卡”:
1.慢性病患者:
-高血压:长期高压损伤脑血管内皮,增加脑卒中风险(每升高10mmHg,痴呆风险增加24%)。
-糖尿病:高血糖导致脑微血管病变,影响海马体血供(糖尿病患者痴呆风险是常人的2倍)。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脑血流。
2.生活方式不健康者:
-睡眠不足:深度睡眠是大脑“清理垃圾”(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关键期,长期熬夜者痴呆风险增加30%。
-缺乏运动:每周运动<150分钟者,海马体体积比活跃者小8%(研究来自《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中的乙醛均会损伤神经元,加速认知衰退。
3.遗传高危者:
-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尤其是ε4ε4型)者,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10-15倍。
-家族中有早发性痴呆(65岁前发病)者,自身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四、预防策略:给大脑“疏通交通”的四大法则
认知衰退虽不可逆,但通过早期干预可延缓进程。以下策略经科学验证有效:
1.控制血管风险:守护“能源站”
-血压管理:目标值<13080mmHg,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血糖控制: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血脂调节:LDL-C<2.6mmolL,必要时使用他汀类药物。
2.认知训练:强化“信号灯”
-学习新技能:如学外语、乐器或绘画,促进突触可塑性(研究显示,持续学习6个月可使海马体体积增加2%)。
-记忆游戏:每天玩15分钟“数字接龙”或“词语联想”,提升工作记忆能力。
-正念冥想:通过专注呼吸减少分心,增强前额叶控制力(每周5次,每次20分钟,持续8周可见效果)。
3.运动干预:扩建“高速公路”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保护神经元。
-力量训练:每周2次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增强海马体与前额叶的连接。
-平衡训练:太极拳或瑜伽可改善空间感知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跌倒是痴呆患者常见并发症)。
4.社交与饮食:优化“交通环境”
-社交互动:每周至少3次与朋友聚会或参加社区活动,刺激语言和情绪中枢(孤独者痴呆风险增加40%)。
-地中海饮食: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和橄榄油为主,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降低炎症反应(研究显示,坚持地中海饮食者认知衰退速度减慢30%)。
结语:倾听身体的“提醒卡”,守护大脑的“畅通无阻”
大脑“堵车”并非突然降临,而是身体通过记忆卡顿、注意力分散、语言障碍等信号,一次次发出“提醒卡”。若能及时识别这些信号,通过控制血管风险、坚持认知训练、规律运动和健康社交,完全可能延缓甚至逆转认知衰退的进程。记住:大脑的健康,藏在每一天的生活选择中。从今天起,给大脑“疏通交通”,让思维永远保持“绿灯通行”!

(李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东院区神经内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