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娟: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哪些新进展?
脑血管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涵盖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类型,其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中医角度看,脑血管病多与气血失调相关。中医采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理。像天麻、川芎等中药,以及补阳还五汤等方剂,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同时,饮食调养和生活方式调整也不容忽视,例如食用黑木耳、保持良好作息等,这些综合手段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途径。
西医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有着自身优势。在药物治疗上,不断有新型药物涌现。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虽占据重要地位,但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氯吡格雷能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高危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预防再次发病方面可能比阿司匹林更有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小。替格瑞洛起效速度更快,对于急性脑血管事件的治疗意义重大,不过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使用时需谨慎。
抗凝药物领域,传统的华法林使用存在局限性,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应运而生。它们具有起效快、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在预防和治疗相关脑血管事件中表现出良好效果。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键治疗手段。传统的溶栓药物阿替普酶,以往认为在发病后3 - 4.5小时内使用有效,现在研究探索到更宽的时间窗,部分研究提示在发病后6小时内甚至在经过严格筛选的患者中9小时内使用也可能有一定疗效。同时,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正在研发中,其纤维蛋白特异性比阿替普酶更高,给药方式可能更简便,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了较好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
神经保护药物也是脑血管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在脑梗死急性期常被使用。胞磷胆碱能促进卵磷脂的合成,改善脑细胞膜的功能,有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但目前神经保护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还需更多研究验证。
介入治疗方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相比,CAS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和支架材料的改进,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不过,CAS也存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可能导致斑块脱落,引起脑栓塞的风险,为此手术过程中可使用脑保护装置降低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将西医的精准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调理相结合,优势互补。西医药物和手术治疗能迅速改善脑血管的病理状态,挽救患者生命;中医治疗则辅助调节身体机能,提高机体的防病能力,减少甚至消除疾病复发。在脑血管病的早期,西医通过精确诊断发现病症,中医进行身体调理提升素质,预防疾病发生;在疾病严重阶段,西医药物迅速控制病情,防止恶化,中医则进行全身调理促进恢复。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它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准确判断和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同时,医院需要较好的设备和药品配备,这对医院来说负担较大。而且,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尽管存在挑战,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通过加强临床研究,有望探讨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脑血管病防治事业不断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