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杨涛:肾病综合征:治疗与康复的关键要点

一、肾病综合征的核心特征与危害:不止于“水肿”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四项指标,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是必备条件:

-大量蛋白尿: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质大量漏入尿液,每日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患者尿液会出现细密持久的泡沫(类似啤酒沫)。

-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丢失,导致血液中白蛋白水平下降(低于30克/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容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

-水肿:这是患者最直观的表现,初期多从眼睑、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下肢、腹部,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胸水或腹水,按压皮肤会留下凹陷,长时间才能恢复。

-高脂血症:肝脏代偿性合成脂蛋白增加,同时脂蛋白清除减少,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硬化和血栓的风险。

肾病综合征的危害不仅限于上述症状,更在于其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感染风险增加:低蛋白血症导致免疫力下降,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而感染又会加重肾病综合征,形成恶性循环。

-血栓与栓塞:血液中白蛋白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之水肿时活动减少,易导致血栓形成,常见于肾静脉、下肢静脉,严重时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急性肾损伤:大量蛋白尿导致肾脏灌注不足,或水肿时使用利尿剂不当,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

-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丢失会导致肌肉萎缩、乏力、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还可能伴随钙、铁、维生素D等营养素缺乏。

二、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控制症状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理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核心目标是减少蛋白尿、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水肿和高脂血症,预防并发症。

1.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是关键

肾病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由肾脏本身的病变引起,如微小病变性肾病(儿童多见)、膜性肾病(中老年人多见)、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需要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

-继发性:由其他疾病引发,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以及药物、肿瘤等因素。治疗时需同时处理原发病,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狼疮性肾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狼疮活动。

2.药物治疗:分级干预,精准用药

-糖皮质激素(“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其作用是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用药原则为“足量起始、缓慢减量、长期维持”——初始剂量需足够(如每日每公斤体重1毫克),服用8-12周后根据疗效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病情反弹,总疗程通常需6-12个月甚至更久。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疗效不佳、依赖激素(减量即复发)或激素副作用明显的患者,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这类药物能增强抗炎效果,减少激素用量,但可能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对症治疗药物: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用于缓解严重水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

-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对于高凝状态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抗凝药,降低血栓风险。

-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用于控制高脂血症,减少动脉硬化风险。

-补充白蛋白:仅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白蛋白<20克/升)伴顽固性水肿时短期使用,不可长期依赖,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3.并发症的防治:降低风险,守护安全

-预防感染: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口腔清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使用肾毒性小的抗生素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血栓预防:除药物抗凝外,患者在水肿期间可适当活动下肢(如在床上做踝泵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减轻血液淤积。

-营养支持:在控制蛋白质摄入的同时,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铁剂等。

三、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康复管理:长期守护肾脏健康

肾病综合征易复发,康复期的管理直接影响预后,患者需从饮食、生活方式、病情监测等方面做好长期规划。

1.饮食管理:平衡营养,减轻肾脏负担

饮食调理是康复期的核心,需兼顾“补充营养”和“保护肾脏”,避免两个极端:

-蛋白质摄入:适量优质,避免过量

大量蛋白尿患者需保证一定的蛋白质摄入,以弥补丢失,但过量会加重肾脏负担。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8-1.0克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豆制品),例如60公斤患者每日需48-60克,可分配为1个鸡蛋+250毫升牛奶+1两瘦肉+1两豆腐。若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升高),蛋白质摄入需进一步减少(遵医嘱)。

-热量充足:维持体重,避免分解代谢

每日热量需达到每公斤体重30-35千卡,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馒头)和适量脂肪(植物油、鱼油)为主,保证身体有足够能量,减少肌肉蛋白分解。例如60公斤患者每日需1800-2100千卡热量,可适当增加主食量,避免过度节食。

-控制盐和水:减轻水肿,稳定血压

水肿期间需严格限盐,每日盐摄入量≤3克,避免咸菜、腌制品、酱油等高盐食物;水分摄入根据水肿程度调整,通常为前一天尿量+500毫升(约1瓶矿泉水),严重水肿时需更严格限水,避免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其他营养素:补充缺乏,预防并发症

高脂血症患者需减少动物脂肪、胆固醇(如动物内脏、蛋黄)摄入,增加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伴缺钙、维生素D缺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适当食用瘦肉、动物血、菠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

2.生活方式调整:助力病情稳定,预防复发

合理休息与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也不能久坐不动

严重水肿、大量蛋白尿期间(如尿蛋白>3.5克/天),需卧床休息,减轻肾脏负担,但应适当翻身、活动四肢,预防血栓;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减少、水肿消退),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从散步开始,每次10-15分钟,逐渐延长至30分钟,每日1-2次,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以防蛋白尿增加。

预防感染:细节决定成败

感染是肾病综合征复发的常见诱因,患者需注意: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水肿部位避免破损(易引发皮肤感染);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流感季节戴口罩,减少接触感冒患者;

及时治疗感染:出现咽痛、咳嗽、发热、尿痛等感染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感染加重肾脏损伤。

谨慎用药:避免肾毒性药物

康复期患者需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以及不明成分的中药、偏方(如含马兜铃酸的药物),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

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肾脏缺血;酒精会影响药物代谢,增加肝脏负担,患者应严格戒烟,避免饮酒。

3.病情监测与复查:及时发现复发与并发症

-自我监测:关注身体信号

每日观察尿液泡沫变化(泡沫增多可能提示蛋白尿增加)、体重变化(每日固定时间称重,体重短期内增加1-2公斤可能提示水肿加重)、水肿部位(如脚踝、眼睑),记录24小时尿量(尤其使用利尿剂时)。

定期复查:必不可少的“护航”

病情稳定期每1-3个月复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肾脏B超;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期间,需每周复查血常规,每月复查肝肾功能,监测药物副作用。若出现尿蛋白突然增加、水肿加重、发热、腰痛、少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心理调节:积极心态助康复

肾病综合征病程长、易复发,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影响免疫力,不利于康复。家属应多给予理解和支持,患者可通过与医生沟通、加入患者互助群、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树立长期管理的信心。

四、预防复发:长期管理的核心目标

肾病综合征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微小病变性肾病,儿童复发率可达70%-80%。预防复发需注意:

-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或减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减量需循序渐进,即使症状缓解,也需按疗程服药,突然停药是复发的常见原因。

-避免诱因: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不滥用药物、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复发触发因素。

-长期随访:即使病情完全缓解,也需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干预。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与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通过规范治疗、科学饮食、合理作息、定期监测,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病情长期稳定,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记住,肾脏的修复需要时间和耐心,每一个坚持的细节,都是在为肾脏健康“加分”。

(杨涛 许昌中医院 内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