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白囡囡:打针也能‘看’着打?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精准麻醉不‘盲’目!

在医学领域,手术麻醉和疼痛治疗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神经阻滞,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传统上,神经阻滞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和体表标志,这种方式不仅定位不精准,还存在误伤血管、神经甚至刺破胸腔等风险。然而,随着超声技术的引入,神经阻滞技术迎来了精准化、安全化的新时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项令人瞩目的技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超声影像技术,在实时观察神经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神经阻滞操作。这一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定位的准确性和可视化的操作过程。通过超声设备,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神经血管的位置,从而避开危险区域,大大提升操作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时,选择合适的探头至关重要。浅表神经通常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其频率范围在12-15MHz之间,穿透深度约3-5cm,非常适合表浅神经的定位。而对于深部神经,如腰丛阻滞,则需要换用低频凸阵探头,频率在3-5MHz之间,穿透深度可达8cm。此外,探头表面涂抹的耦合剂厚度也会影响成像质量,过厚会导致图像模糊,因此建议采用专用无菌耦合剂,并保持涂抹均匀无气泡。

操作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体位、手术部位以及可能的并发症等。不同部位的神经阻滞需要不同的姿势,如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仰卧位,上肢外展;坐骨神经阻滞则适合侧卧位,患侧在上。皮肤消毒范围也需至少达到探头移动区域的1.5倍,并使用无菌探头套以避免感染。

在定位神经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浅表部位通常使用25G细针,而深部组织则可能需要22G穿刺针。进针角度控制在30-45度之间,针尖与探头长轴保持平行,以便在屏幕上清晰显示针尖的移动轨迹。在注射药物前,医生还需回抽确认无血,以确保药物不会误入血管。注射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药液的扩散情况,确保药液能够包绕神经,从而达到理想的阻滞效果。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定位准确和可视化操作上,还体现在其高度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上。由于能够实时看到神经和周围组织,医生可以避开危险区域,减少误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同时,该技术还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

然而,尽管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仍有其局限性。例如,骨性结构后方的神经显示困难,对于严重解剖变异的患者仍需结合神经刺激仪进行操作。此外,设备维护不当也可能影响图像质量,因此定期校准探头灵敏度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保持双手稳定,左手持探头如同握笔,右手持针注意控制进针速度。每次操作后记录图像特征和注射效果,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能。同时,医生还需要掌握急救药物和设备的位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随着超声设备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系统、微型化探头实现深部血管三维成像以及5G技术支撑远程指导操作等。这些创新将持续推动区域麻醉向更安全、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总之,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医学技术。它通过实时观察神经和周围组织,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减少了误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将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白囡囡 开封一五五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