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丁亚丽:麻醉醒了想喝水?术后第一口得慢慢抿才舒服


“护士!我喉咙要冒烟了,能不能喝点水?”32岁的李女士在全麻腹腔镜手术后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讨水喝。护士却递来一根浸湿的棉签,轻轻涂抹她的嘴唇:“再等等,现在喝水可能呛到。”两小时后,当李女士终于被允许用小勺抿了半口温水时,她感慨:“这口水的滋味,比任何饮料都珍贵。”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手术室外上演。全麻或腰麻术后,患者常感到口干舌燥、咽喉灼痛,但过早饮水可能引发呛咳、呕吐,甚至危及生命的吸入性肺炎。术后第一口水的“慢节奏”,实则是身体康复的“安全阀”。

一、麻醉苏醒期:身体正在经历“重启”

麻醉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实现镇痛、镇静和肌肉松弛,但这一过程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术后苏醒期,身体需要逐步恢复以下功能:

1.吞咽反射重建

全麻药物会抑制保护性吞咽反射,术后2-4小时内,咽喉部肌肉仍处于松弛状态。此时饮水,水可能误入气管,引发剧烈呛咳,甚至导致肺不张或吸入性肺炎。研究显示,全麻术后2小时内饮水,呛咳发生率高达37%。

2.胃肠功能复苏

麻醉药物会减缓胃肠蠕动,术后早期胃肠道处于“休眠”状态。若过早大量饮水,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增加吻合口瘘(术后肠道连接处裂开)风险,尤其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这一风险可升高至15%。

3.血流动力学稳定

术后患者常存在血容量不足(如术中失血、禁食禁水),过早饮水可能导致血液稀释,引发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二、术后口渴:身体的“虚假警报”

“明明喉咙干得像火烧,为什么不能喝水?”这种强烈口渴感,实则是麻醉和手术的双重作用结果:

1.麻醉药物的“干燥效应”

阿片类镇痛药(如芬太尼)会抑制唾液分泌,吸入性麻醉药(如七氟醚)会扩张口腔黏膜血管,加速水分蒸发。术后2小时内,患者唾液分泌量可减少50%-70%。

2.术前禁食的“累积效应”

为预防术中误吸,患者通常需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长时间空腹导致口腔和咽喉黏膜脱水,加重术后口渴感。

3.气管插管的“机械刺激”

全麻患者需经口插入气管导管,这一过程会损伤咽喉部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干燥不适。

但口渴≠需要立即饮水。此时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不适:

-用棉签蘸取温水湿润口唇(每15分钟1次)

-喷洒不含酒精的口腔保湿喷雾

-咀嚼无糖口香糖(需确认无吞咽障碍)

-佩戴持续正压通气面罩(对呼吸抑制患者适用)

三、第一口水的“正确姿势”:细节决定安全

当达到饮水条件时,需注意以下操作规范:

1.体位准备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误吸风险。对意识不清者,需将头偏向一侧。

2.工具选择

-优先使用带刻度的喂药器(精确控制水量)

-避免使用吸管(可能因吸力过大导致呛咳)

-胃肠手术者可用注射器连接细胃管

3.水温控制

水温以35℃-40℃为宜(接近体温),避免冷刺激引发胃肠痉挛或热损伤口腔黏膜。

4.分步尝试

-第一步:用棉签蘸水涂抹口唇,观察有无呛咳反应

-第二步:喂1-2ml温水,嘱患者含在口中5秒后缓慢咽下

-第三步:若无不适,每15分钟增加5ml,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500ml

四、饮水后的“观察清单”:警惕并发症信号

术后首次饮水后,需密切监测以下指标:

1.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30次分或<10次分

-血氧饱和度<95%

-喉部发出“咕噜”声(提示误吸)

2.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尤其关注呕吐物颜色,咖啡色提示消化道出血)

-腹胀、腹痛(可能为肠麻痹或吻合口瘘)

3.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改变(如嗜睡、烦躁)

-吞咽功能倒退(突然无法吞咽口水)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通知医生:

-饮水后持续咳嗽>5分钟

-排出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征兆)

-心率突然增加>20次分

五、长期康复:从“第一口水”到“正常饮食”

术后饮水是营养支持的第一步,后续需逐步过渡:

1.清流质阶段(术后1-3天)

米汤、藕粉、去油肉汤,每次50-100ml,每日6-8次

2.全流质阶段(术后3-5天)

浓米汤、酸奶、蛋花汤,可添加少量盐(每日钠摄入<3g)

3.半流质阶段(术后5-7天)

粥、烂面条、豆腐脑,蛋白质摄入量达1.2gkgd

4.软食阶段(术后1周后)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避免辛辣、油炸、产气食物

营养强化要点:

-胃肠手术者:添加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

-肿瘤患者:补充ω-3脂肪酸和谷氨酰胺

-老年患者:增加维生素D和钙摄入

结语:小口慢饮,康复的智慧

术后第一口水的“慢节奏”,蕴含着医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它不仅是生理复苏的起点,更是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康复”的转折点。当您或家人经历手术时,请记住:口渴是身体的信号,但安全是康复的前提。遵循医护指导,用科学的方式回应每一份需求,让每一口水都成为康复的助力。

(丁亚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