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传承城市文脉 增进文化自信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延超报道 近年来,鼓楼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文塑旅、以文兴业,传承城市文脉、增进文化自信。

讲好新时代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故事。从2018年5月启动,该区秉承“传播文化传递文明”的初心和使命,与市博物馆合作,把讲解员转化为新时代宣讲师,开设“开封近现代社会生活展”“宋代科技展”“千年印记——馆藏石刻精品展”“天下首府——开封府特展”“汴墨书香丹青雅韵——近现代开封书画精品展”“画韵丰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展”等6个常设专题,策划“我和宋词有个约会”“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现场讲解、沉浸式体验、文化宣讲、教育活动等形式,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古老中国的璀璨文明,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讲好“州桥明月一眼千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故事。2018年,我市启动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工作,该区及时跟进,培养讲解员和宣讲师队伍,通过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讲解,讲清楚口口相传的“桥摞桥、路叠路、房压房”千古奇观,讲清楚开封千年不易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坚守,讲清楚开封在大运河文化带联通东西、横贯南北的作用。讲解中,把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与宋代古籍小说、历史遗迹结合,实景再现《东京梦华录》中写到的“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景象,让人们通过了解州桥遗址考古发现,沉浸式融入历史当中,全方位了解大宋文化。

讲好一代文豪苏轼在开封的故事。苏轼虽生在巴蜀,但长在开封,把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开封。该区深入挖掘苏轼在开封的足迹,讲好苏轼及开封的宋词文化,通过发挥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优势,把诗、词、文章,茶、酒、书画贯穿起来。在开封府齐民堂,举行讲、评、体验宋氏点茶及宋词分享会活动;在宋代丽景门内、汴河故道以北处,依托枣园街35号不可移动文物设立苏轼文化研究中心,由专业的宣讲师讲解苏轼文化,至今已接待全国上万人次参观。

讲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故事。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立足丰富的非遗资源,将非遗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该区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契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积极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宣传、展示、体验等活动。如,在书店小街举办非遗市集及非遗展演活动30余项非遗项目亮相书店小街广场,让现场游客和市民近距离领略了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利用“爱心苗圃关爱留守儿童”“非遗进校园”“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进文明实践所(站)、进校园、进机关、进景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汴绣、香囊、木版年画、金石传拓等特色非遗项目的宣传展示,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授课。

讲好鼓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该区依托书店街、鼓楼、马道街特色区位优势,开展系列巡游活动,以非遗、民俗、文化为媒介,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清明文化节期间,开展“来趣宋潮相约鼓楼”踏春大巡游活动,通过“民俗闹春”“丽音颂春”“食色品春”“腾龙报春”四大篇章,生动展示传统民俗、扇舞腰鼓、民族服饰等传统文化,让游客和市民欣赏鼓楼的历史文化、非遗民俗、传统小吃、古韵之美。

讲好“文明探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故事。该区把网络传播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闫记老婆胡辣汤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内,通过街区改造,古色古香的店外环境增加了游客体验感。大坑沿街张记逍遥胡辣汤通过网络名人效应持续爆火,目前已成为鼓楼早餐热门打卡点。鼓楼区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民俗文化工作者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开设账号,采取现场直播、发布作品等方式,展示非遗与民间技艺。目前,二夹弦、王大昌茉莉花茶、刘氏八宝布袋等在鼓楼区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直播场地,既产生了社会价值、体现了文化价值、还带来了经济价值,通过互联网搭建桥梁,为鼓楼文化“出圈”增添了新渠道,同时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鼓楼区将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文物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让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焕发新的活力。

责编:贾文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