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市最高气温不超过30℃ 白天不太热 夜晚凉如水
今秋首场较强冷空气于9月20日晚影响我市,同时带来9级大风、局部10级大风。本来当日白天比较闷热,最高气温在30℃以上,这场冷空气让气温迅速下降。
相比前些天,20日白天的气温显得更高。给人的感觉,是明明已经迈开奔向秋天的脚步了,却忽然停住,甚至还往后退了一步。这并不奇怪。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秋冬季每场冷空气到来前,天气都会热,气象上解释为“冷空气到来前的锋前增温”。通俗地说,就是冷空气来临之前暖湿气流“最后的挣扎”。有时候,大自然就像一位哲学家,让暖来衬托凉,又让冷来对比热。
这场冷空气过后,我市最高气温仅在25℃上下,最低气温降至“1”字头,一夜之间凉意满满,街上行人穿上了外套。冷空气的影响直到今日才会缓慢结束,明日气温将渐渐回升,到周日,最高气温重回30℃以上。也许,下一场冷空气正在等待。
昨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秋分节气过后,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将在波动中下滑,秋天的寒凉也会愈发明显。
本周前半期,天气以晴间多云为主,后期会有小雨,最高气温基本上不超过30℃,最低气温“2”字当头的也不多。整体来看,这种白天不太热、夜间凉如水的天气还是比较舒适的,颇有些秋高气爽的意味。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季美好的画卷正徐徐打开,外出旅游、洗洗晒晒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由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市民早晚外出时需注意添衣保暖,谨防着凉感冒。
缓解秋乏 激发新活力
秋分节气后,很多人会莫名感到疲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秋乏不仅影响身体状态,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秋乏从情绪上表现为“悲秋”,即一种轻微的抑郁情绪。秋乏还会让人从心理上不自觉地进入一种相对慵懒的状态。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季,身体的各项机能可能会出现一些调整,导致出现疲劳感。
市中医专家娄琪说,秋乏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秋乏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一方面,调整心态。将秋季视为一个新的开始。可以尝试欣赏秋季的美景,如红叶、金黄的稻田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轮回,增强积极情绪。另一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精力,改善精神状态;运动要适度,可选择散步、慢跑、做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激发身体活力,提高抗疲劳能力。
合理饮食也可以缓解秋乏。可选择清淡有营养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可适当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鱼肉等。还可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苹果、梨、葡萄、香蕉、西红柿等。
另外,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也可以提振精气神。在工作、生活场所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或花卉,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调整工作场所的光线,保持环境明亮。(全媒体记者:张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