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穷途末路” 秋凉渐起秋意初显

      8月24日出伏,长达40天的“三伏”终于落幕。今年“三伏”期间,我市“火力全开”、高温持久,网友纷纷吐槽“热到根本停不下来”“命是空调给的”。

      “史上最热”的三伏天虽已下线,但想象中的秋凉并未如期而至。近几天,秋老虎持续发威,我市最高气温都在34℃以上。更令人沮丧的是,白天热,夜晚也不凉快,最低气温还都在25℃以上,再加上较高的空气湿度,闷热感较强。好在,昨日我市迎来一场“及时雨”,让一大早就开始“狂躁”的秋老虎稍微压住了“暴脾气”。

      显然,仅靠一场雨就想实现快速降温有点“痴心妄想”,欲击退秋老虎,非要威力不俗的冷空气不可。好消息来了!根据预报,一股冷空气正快马加鞭赶来,它的“前锋”可能今天下午触及河南地界,晚上或者明天就会影响我市。也就是说,从明天开始,秋凉渐起,白天或许有点热,但夜晚凉意逐渐明显,美好的秋天也许就此拉开序幕,“苦夏”将渐渐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去。新的一周,最低气温仍然比较高,但最高气温下降明显,但也不排除后期偶有高温,毕竟这个时节天气复杂多变。

      不过,秋老虎还将坚持“最后的倔强”,今天的最高气温强度不降反升,为36℃,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北抬和冷空气前的锋前增温。锋前增温是指冷空气来临之前,会把原来占据当地的暖气团挤压到一定范围内,导致暖空气聚集,气温升高。越是强劲的冷空气南下,锋前增温现象就越显著。‌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然,并不是每次冷空气来临前都会出现。

      总体来说,秋老虎已“穷途末路”,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丰收季节正朝我们徐徐而来。


      出伏后天气多变 应及时保护健康

      出伏,标志着三伏天结束,但我们并没有正式告别炎热,而是迎来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节。面对多变的天气,我们更应该及时保护自己的健康。

      市中医专家娄琪表示,夏秋之交最容易罹患这几种疾病:感冒、腹泻、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这样的昼夜温差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同时,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热乍凉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可乘之机。

      因此,出伏以后,我们可以吃得“润一点”。此时节季节逐渐向秋季过渡,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建议大家多吃些冬瓜、萝卜、藕、洋葱、海带、蘑菇、木耳、芹菜、香蕉、苹果等,滋阴润燥,有助于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比如,芹菜、洋葱有助于降压;香蕉、苹果中含有丰富的钾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排除体内过量的钠,有利于降低血压。

      穿得“暖一点”。在早晚温差大的天气,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加一件薄外套,护好脖子、后背、脚部等这些血管丰富的地方,降低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对身体的刺激,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睡得“早一点”。出伏以后,大多数人容易感到疲乏,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另外,此时节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建议大家不要熬夜,养成早睡的生活习惯。

      运动“多一点”。此时节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以不累为宜。因为这个时节中午室外仍然炎热,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活动,运动可选在早上和晚上。(全媒体记者:张仲鹏)

责编:贾文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