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周高温“连击” 后半周降水“退烧”
端午假期以来,每天11时,我市气温都为34℃~36℃,午后最高气温可达40℃。随着“炎”值不断升级,走在街上,大家就像行走在烤箱里,恨不得赶紧把自己关在空调房里。
不过,6月25日,随着干热气团威力减弱,炎热有所缓解。但从今天(6月26日)起,新一轮高温天气“上线”,炎热感将迅速增强。根据市气象台的预报,本周前期我市以晴好天气为主,将出现35℃以上高温,部分时段为37℃~39℃。
这一轮又一轮的高温热浪并不是我市“独享”,整个北方地区都是如此。新的一周,北方地区的高温范围将迅速扩大,河北、河南等地的最高气温有可能超过40℃。
那么,今年夏天,北方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烈的热浪呢?市气象专家说,根据气象数据分析,近期西风带震荡过于剧烈,北方地区频频出现异常强大的大陆暖脊系统,覆盖了华北、东北和蒙古高原等广大地区,阻挡了冷空气南下和降水带东移,导致出现持续的晴朗和干燥天气。
针对暖脊和干热气团带来的干热高温天气,市气象专家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还要多喝水,及时补充电解质,少晒太阳,避免白天户外剧烈运动。
好消息是,到后半周,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减弱,再加上对流天气的影响,我市多阵性降水天气,高温天气将被按下“暂停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气温会有所下降,最高气温不再向高温发起“冲锋”,但仍然在32℃及以上,最低气温基本在25℃左右,所以大家还是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本周总降水量虽然不大,但对保障农作物健壮生长很有必要。市气象台将继续严密监测天气变化,捕捉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关于中暑你知道多少
天热易中暑,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和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及人的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等有关。
市气象专家说,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根据气象特点,我们可将发生中暑事件的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一是干热环境,即气温高、热辐射强、湿度低,环境气温一般较室外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二是湿热环境,即气温高、湿度高,但热辐射并不强。这是因为气温在35℃~39℃时,人体2/3的余热需要通过汗液排出,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则不利于汗液蒸发。
根据实验得知,导致中暑的气象条件有三个:一是相对湿度85%,气温为30℃~31℃;二是相对湿度50%,气温为38℃;三是相对湿度30%,气温为40℃。
按照程度,中暑可分为三级:一是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中,人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不超过37.5℃。二是轻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同时体温在38.5℃以上,并出现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或者皮肤湿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等症状。三是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还出现昏厥或痉挛,或不出汗,体温在40℃以上。
专家表示,预防中暑要采取综合措施,最主要的是改善小气候环境,可通过凉棚、水幕来隔热,通过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来降温。对于工农业生产中的高温作业人员,应供给适量的饮料及营养。(全媒体记者:张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