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村医的扶贫接力
大肠俞穴、秩边穴、环跳穴……朱凤仙趴在诊疗床上,王林波拿出银针,按照穴位熟练地扎进去捻一捻。朱凤仙顿感轻松不少。
朱凤仙是一名贫困户,近日因劳累过度,不小心闪了腰,就来到村诊所,请王林波给他扎一扎。
大约两小时后,诊疗完毕。朱凤仙要付费,王林波说:“不用了,俺这对贫困户免费!”
这是10月22日柳园口乡小马圈社区诊所里的情景。父子村医王学志、王林波从2006年开始对五保户、贫困户免费治疗,已将这一扶贫济困的承诺坚持了15年。
父亲的承诺
“公告:凡持有河南省五保户、贫困户证明的,一律免费治疗。柳园口乡小马圈村诊所”小马圈社区诊所里,悬挂着这样一份公告。
公告写于2006年,当时小马圈村还没有改为社区。王学志原是小马圈村的农民,1975年,他从原开封市郊区卫校结业后回村,成了村诊所唯一的赤脚医生。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王学志知道,农民挣个钱不容易,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因此,行医时能够靠中医推拿针灸解决的,王学志就少开药少打针,尽量为病号节省费用。
2006年,王学志筹资15万元建了一个标准化诊所。有了诊治床位,他就写个这个公告,延续赤脚医生的传统。
2008年春季的一天,太平庄村的五保户邢镇慕名来到诊所,说自己有点头晕,在别处看也不见效。王学志经过一番诊断后,判定他有脑血管疾病,要输水治疗。邢镇却站起来要走。王学志问“为什么”,邢镇答“没钱”。王学志指指墙上的公告,向他保证不收费,邢镇才放下心来。这次治疗半个多月,王学志一分钱没收。2007年、2008年、2009年,邢镇又多次到诊所免费治疗。
2014年夏季的一天,柳园村贫困户王贵清干农活时突发脑梗死,经过抢救,命保住了,却留下了后遗症,瘫痪在床。听说王学志针灸技术高明,王贵清的家人请王学志做针灸康复,王学志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经过精心治疗,王贵清渐渐能开口说话了,能走路了……几年过去,说起这事,王贵清仍然热泪盈眶:“感谢王大夫,麻烦他几个月,一分钱不收,给了我二次生命。”
这些年,王学志用微薄收入维持着“免费诊疗”事业。小马圈村及附近村庄的30多名五保户、贫困户在这里得到免费诊疗。由于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王学志深受村民爱戴。199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儿子的接力
“我是农民,最了解农民。”王学志说,“每次看到村民就诊时为费用发愁,就感到揪心。”小小诊所,能力有限,能救助几人?他感到最重要的是让农民富起来。
小马圈村有378户、13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50人。王学志决定参加村“两委”工作,嚷更多村民富起来。2018年,他被任命为小马圈村党支部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由村医到村干部,王学志的“转身”并不容易。诊所这一摊子咋办?
大儿子王林波是学医的,从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在城里就业。王学志反复做他的工作,最终,王林波拗不过父亲,答应回村“接棒”。
王林波还清楚记得那天的情景——
父亲把他拉到厅堂里悬挂的公告牌匾前,向他讲扶贫、讲医德,要他把“免费诊疗”事业继承下去。王林波答应了。
2018年,贫困户张国良患脑血管病,王林波为他打针20多天,免费治疗。
2019年,五保户张俊发患膝关节炎,王林波为他治疗10天,分文未取。
2020年,贫困户王景忠因脑出血几乎全瘫,王林波为他免费针灸3个月,王景忠现已能够自立。
…………
帮群众脱贫就像给病人治病
王林波的病人中,不少是王学志看过病或介绍过来的。
2013年春天,王景河因脑梗死和心衰在一家大医院住了3个月,花了3万多元也没能治好。看着从前生龙活虎的丈夫几乎不会动弹,妻子李秀荣眼泪啪嗒啪嗒直落,拉着丈夫来到小马圈村找到王学志。
“放心吧,我帮他恢复,不收钱!”王学志当场答应。后来,王学志不再做村医,便把治疗的事交代给儿子。一晃7年,在父子的精心治疗下,王景河能走路了,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柳园村的五保户闫哑巴与王学志家有特殊的感情。柳园村距小马圈村不远,闫哑巴每遇头疼发热,就跑到诊所打针吃药,王学志从未收取费用。王林波当村医后,对闫哑巴的照顾一如既往。记者采访时,闫哑巴的哥哥伸出大拇指说:“这么多年免费给俺弟弟看病,王学志父子,好人啊!”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王学志兢兢业业,干出了成绩。他多方筹资,为村里建设了23座温室大棚,安排贫困户就业。如今,小马圈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帮群众脱贫的感觉就像给病人治病。看到群众脱贫了,和看到病人病好了感觉一样,很幸福!”王学志说。(全媒体记者:吕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