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才:一朝脱贫为劳模 终生奋斗不停步

河南脱贫攻坚手机报 10-22 18:41 责编:朱晓玲 我要分享

王万才,男,196412月生,汉族,初中文化,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农民。

2015年王万才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在各级扶贫干部的精心帮扶下,丢掉思想包袱、放下酒瓶、拿起锄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特色种植和加工业,成为全县变化最大、干劲最足、脱贫最快的贫困户,2017年光荣脱贫,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期间,王万才坚持写脱贫日记,从一个贫困户角度记录脱贫攻坚的恢弘进程,以质朴的语言表达贫困户心声。《唐河千帆过——王万才脱贫日记选》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后,被评为“中原传媒好书”,这也是惟一一本农民作者书写的入选作品。从最初的甘穷安贫、缺少“精神之钙”,到后来勤思苦干、力拔“贫困之根”,再到现在热心公益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王万才成为了全国贫困户中出版脱贫日记的第一人,也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志智双扶的一个成功典型。先后荣获2018年度南阳市十大新闻人物、南阳市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十大领军人物”和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河南省劳动模范、第二届(2018)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最美人物”奖等荣誉。

一、从躺着不干到抖擞精神,挺直腰杆站起来

王万才初中毕业因贫辍学在家务农,好读书,能写一手好字,文章也写得不错,而且很早就用手机注册了微博、微信,和网友进行创作交流,被村民们称为“王秀才”、文化人,很受人尊敬。然而,女儿出嫁后,家里剩下三口人,妻子体弱多病,脑瘫智障的儿子多年治疗也不见起色,啥也干不了,每天需要有人看护照料。一家人仅靠6亩地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2014年春穷得快揭不开锅了,王万才到工地上去干了两天活儿,结果从脚手架上摔下来,锁子骨断了,肋骨也断了三根,做完手术又住了一段医院,钱没挣着又落下一屁股债。王万才绝望了,从此就抱定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他给自己起的网名叫“老树西风”,签名就是“老牛拉破车,一路向天涯”。面对智障的儿子和身体有病的妻子,王万才没了精神支柱,觉得生活无望,一天天的消沉下去。他在苦闷中贪上了饮酒,老伴在无奈中恋上了打牌,穷日子过一天算两晌,麻醉一会儿是一会儿。

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后,经过村民评议等程序,王万才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2月,驻村工作队进驻王庄村,作为帮扶责任人,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来到他家。看到满屋满院的垃圾和随处乱滚的空酒瓶子时,直言不讳的说:“王大哥,人很多时候就是活个精气神,只要你打起精神,再大的难事儿那都不是事儿。今天,咱就先从收拾你的小家开始!”郭有霞说着拿起扫帚开始打扫起来。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王万才的脸一阵红一阵白,觉得自己必须重新站起来,活的像个人!让人家一个女干部给自己打扫卫生,自己脸上挂不住!在郭有霞的带动下,王万才爬起来,具有象征意义地把满院子空酒瓶扫地出门。

从那时开始,王万才像变了个人一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也是从那天起,王万才又发现原来自己的小家也挺可爱。还是从那天起,老王干活有劲了!

二、从安贫守穷到主动脱贫,撸起袖子干起来

王万才看到了扶贫干部日夜忙碌、挑灯夜战的艰辛;看见了满头白发的原村支书李喜才为整村推进项目骑着电车跑遍全村的劳苦;听说县编办驻村第一书记徐向涛连续四个多月没回洛阳老家看望父母,并发誓“王庄村不脱贫自己坚决不结婚”;瞧见了南阳天工集团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捐款把他门前的臭水塘打造成漂亮的文化活动广场;村里的李书强等年轻人开起网店,把农户的红薯加价回收网上销售,不但帮了贫困户,一年下来赚回了一辆宝马车......王万才越来越坐不住了!

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谋划帮助下,2016年春,王万才租了6亩地,种植地膜西瓜套种脱毒红薯,加上6亩春花生。经过精心管理,让王万才一下子就尝到了甜头。他又申请了到户增收项目,5000元补助款领到了手。王万才强烈的认识到,地还是那块地,庄稼还是那庄稼,干与不干的结果就是不一样!从此,王万才有事没事就往地里跑,不知不觉酒瘾给跑没了,一天到晚想着咋经营、咋管理、咋发家致富。随着健康扶贫、粮仓扶贫、公益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扎堆儿滋润,王万才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2016年底,经过算账,全家纯收入达到11800元,人均3900多元。2017年春节,王万才挥笔撰写了两副春联贴在自家门口:一副是“秋水半瓢邀月饮,春风十里荷锄归”,另一副是“和谐普世东风化雨,精准扶贫老树逢春”,来表达自己喜悦、感恩的心情。这对联中的“老树”,指的是王万才自己。只是,他的网名已经从“老树西风”悄悄地改成了“老树逢春”!

2017年,王万才又种了10亩春花生、2亩地膜西瓜套红薯,又是一个大丰收。年底一算账,地里的收入加上各种补贴,再加上务工收入,除去开支,纯收入近2万元,人均达到5800元以上,远远超出了当年脱贫标准。王万才第一个提出了脱贫申请。在他的影响带动下,王庄村又有十几户收入比较好、稳定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户提出了脱贫申请。2017年12月,王万才领到了脱贫光荣证书。2018年春节,王万才又撰写两副春联贴在自家门口,其中一副是“疏竹几枝留月影,繁花满树报春晖”,横批是“东风浩荡”。对联中的“繁花满树”,当然指的是王万才自己。只是,他的网名从“老树逢春”又悄悄地改成了“老树繁花”!

2018年3月,王万才被评为全县脱贫示范户。同年4月,在唐河县首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万才平生第一次披红戴花走上主席台,接过劳动模范证书。

作为劳模,不能光说不练。为了给大家树立榜样,王万才又盘起了豆腐锅,制售传统豆腐。虽然辛苦,但每天都有收入。于是就有人说:“看看老王,人家可是去过省城,见过大领导的人,还能做这吃苦受累的小生意,咱有啥理由东游西逛,坐等救济?干吧!不怕慢,就怕站,习主席不是说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8年,又经过一年的打拼,王万才年底一盘点,全家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人均超过1万元。

脱贫路上,王万才亲身见证了一个个贫困家庭从绝望无助到振作奋发的转变过程,就想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想记下来,让这些宝贵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此次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有了这一想法,王万才就更加留意扶贫工作中的点滴,遇到有意义的人和事赶紧记下来、写下来。怀着对精准扶贫的感恩之情,王万才陆续写下了几十篇脱贫日记,择优在《南阳日报》刊发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2018年10月,王万才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并在大会上作了《感党恩,提信心,小康路上大步奔》的典型发言,引起与会人员强烈反响,受到了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亲切接见。

三、从受益者转身成为奉献者,思想境界高起来

至2018年6月,王万才陆续写下了50多篇有价值的日记,唐河决定将其交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2018年8月,《唐河千帆过——王万才脱贫日记选》正式出版发行,王万才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面对各种荣誉,王万才非常清醒,认为这一切都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结出的果实。没有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就没有他的今天。通过与众多扶贫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近距离接触,使王万才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党的十九大刚结束,经过深思熟虑,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能够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经组织培养,如今王万才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唐河县在各乡镇举办志智双扶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以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王万才每次都积极响应,现身说法,让群众充分明白:“扶贫政策不是养懒汉!因为脱贫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所以,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为别的,一为自己争气,二为政府挣光,不辜负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

王万才告诉大家,“一朝脱贫为劳模,终生奋斗不停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了这句承诺,王万才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忙人。村里发展扶贫产业,王万才把自己的豆腐品牌和市场客户无偿转让,毫无保留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对经营者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参与扶贫和带贫。目前,这家豆制品企业运营良好,有至少两户贫困群众因参与经营而稳定脱贫。薯强红薯专业合作社由回乡青年李书强创办,是王庄村红薯种植特色扶贫产业项目的主体,在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和周边群众增收中贡献巨大。作为该合作社的副理事长,王万才负责种植技术方面的服务和推广。为了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贫困户的真金白银,王万才经常出现在贫困户的田间地头和培训课堂上,手把手地把所学的技术传授给大家,遇到自己不懂的,随时向农技部门专家请教,然后现学现卖,直到帮助群众把问题解决。

2019年,王万才先后参加了省、市、县组织的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巡讲报告团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巡讲团,巡回作报告30多场,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受,讴歌脱贫攻坚的伟大时代,鼓舞贫困乡亲的奋斗热情,用真诚朴实的话语教育引导群众如何感党恩、念党情。2019年7月,王万才当选唐河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进行了宪法宣誓。2020年春节,参加完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的演出,王万才回到家中就向村“两委”报到,主动要求参与疫情防控,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卡点值守、盘查,在村中宣传走访、排查摸底。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王万才在各种场合反复说,“我虽然平凡,但我一样可以追求卓越!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在带动示范的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继续前行,继续讲好新时代的脱贫故事,努力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已上路,风雨无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