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村:拨去穷根摘穷帽

开封手机报 10-19 23:07 责编:陶宋之 我要分享

1.JPG

养羊让贫困户脱了贫。全媒体记者 王正新 摄

2.JPG

新修建的文化广场及村委大院。全媒体记者 娄旭明 摄

3.JPG

专题报道组在贫困户家中采访。全媒体记者 娄旭明 摄 

   核心提示

   靳村位于尉氏县南曹乡东南部,与鄢陵、扶沟交界,有耕地2229亩。2014年,靳村被定为贫困村,2019年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85人,其中稳定脱贫户27户110人,已脱贫享受政策户38户163人。9月29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专题报道组来到靳村,亲身感受靳村的发展变化。

   9月29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专题报道组一行来到尉氏县南曹乡靳村采访。夜幕降临,在靳村崭新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跳起广场舞。明亮的街灯闪烁下,三三两两休闲的村民聚集在干净整洁的村委会大院,探讨、交流着收成,谋划着产业,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靳村位于南曹乡东南部,与鄢陵、扶沟交界,有耕地2229亩,人口392户1534人。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无工业经济,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豆、辣椒、元胡等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兔子等为主。

   2014年,靳村被定为贫困村,2019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85人,其中稳定脱贫户27户110人,已脱贫享受政策户38户163人,未脱贫户7户12人。该村正在进行动态调整工作,通过精准帮扶,拥有固定经济来源的贫困户人均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线4000元、并且满足“两不愁四保障”,目前该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77%。

   强基础补短板 根基更牢固

   对于南曹乡边远贫困村靳村的村民而言,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户生产生活的难点。 “以前村里主干道年久失修,遇上下雨天,道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说起过去靳村的道路,65岁的村民韩二宾很是感慨。对于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而言,路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连接村里和村外。有了路,外面的人才能走进来,村里的好东西才能运出去。过去,靳村的路没有修好,村民出行和运送东西比较困难。现在,随着村中道路的修建,中药材、优质花生等特色产业有了更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几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申请相关资金,硬化道路、修建街道,并协调该县政协1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村委会建设,同时协调县中心医院、县中医院扶贫资金7万元用于村委会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运用县派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安装村内街道路灯111盏,在村内4条主干道两侧种植绿化树木520余棵,完成110户贫困户户厕改造工作,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出行方便了,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

   发挥产业优势 农民当主体

   为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靳村“两委”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鼓励农户发展中药材元胡、黑参、鲁花3号花生、优质牛羊等特色种养品种,目前村民发展特色种植面积380余亩,其中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近100亩,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能脱贫,主要靠村里鼓励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我现在承包了40亩土地,种植鲁花3号花生,每年能多挣10万多元,乡里不但提供技术支持,还帮我提供了销路,生活越来越好。”49岁的脱贫户张福岭告诉笔者,就在去年他们家建起了5间新房。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举措。”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卫青表示,靳村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近几年依托本村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更多农民参与到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发展中,特别是保证了贫困户在家门口有活干、干活有收入、年底有分红。

   自2017年8月以来,在刘卫青的帮扶引导下,37户贫困户申请养殖等到户增收项目资金8.2万元,8户贫困户申请种植到户增收项目资金2.28万元;2018年,14户贫困户申请养殖、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资金4.33万元;2019年,7户贫困户协调到昊翔家庭农场利益分成15万元……种植优质花生、中药材元胡,通过养牛、养羊等产业发展,靳村贫困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财富。

   为更好地促进村民发展产业,在金融扶贫方面,该村协调带贫企业尉氏纺织贷款23.5万元,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4000元;2017年协调带贫企业开封市远海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资金,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增加收入2000元……

   党建凝聚合力 创新促发展

   “贫困村要真正脱贫,光靠经济支持还不够,必须从思想上、文化上、队伍上先脱贫,建设环境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该村村支书韩风申这样说。脱贫攻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为强化基层党建工作,靳村着力打造一支新思想、敢担当的队伍,明确新思路、打牢基础、完善机制,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贯穿到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注重发挥支部会、“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积极作用,坚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认真联系困难群体,因地制宜地制订扶贫方案,发掘企业结对帮扶、“造血式”扶贫、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问题。

   坚持党员带头做好扶贫工作,“授人以鱼”外,更需要“授人以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成了靳村脱贫路上的中坚力量。自2017年开始,村“两委”动员全村党员“一对一”联点精准扶贫对象,全体党员积极响应,帮助贫困户先在思想上脱贫,破除个别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再帮他们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同时由党员牵头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工作岗位、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让贫困户从思想上有脱贫愿望、行动上有具体作为。依靠集体的力量,靳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村逐步成长为南曹乡新农村建设的新名片,发展步伐迈得越来越坚定。(全媒体记者:朱朝星)

  

  工作队队长感言 刘卫青:三界碑前显初心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采访报道活动中,尉氏县南曹乡靳村村委会东南两公里处的三界碑深深地吸引着大家采访的目光,成为大家争相采访报道的主题。

  三界碑是地处许昌、周口、开封三市交界处所立的界碑。1962年6月,焦裕禄返回尉氏县任书记处书记没几天,一个好多年没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再次被激化,尉氏、鄢陵两地交界处的土地纠纷问题再次被摆在面前,尽管以前数次有工作组介入调查,但是由于两地群众的互不相让而一直未能圆满解决。此事甚至有群众要闹到省里、中央去解决。

  怎么办?面对问题,焦裕禄没有退缩,他根据县委集体研究的意见,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纠纷问题,他带领工作组,不怕麻烦,日夜走村串户,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矛盾的焦点,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使两县群众数年为解决的问题圆满解决。

  站在三界碑前,尉氏县环保局驻靳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刘卫青感慨良多:群众工作无小事,一至一叶总关情。三界碑是焦裕禄精神的一种象征,我们要不忘初心,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基层群众工作不怕麻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走村串户,做好调研,做好产业谋划,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早日脱贫奔小康。(全媒体记者:朱朝星)

  

  记者手记:韩二宾的“三个特别”

  “政策特别好,住的特别舒心,心里特别高兴……”近日,在尉氏县南曹乡靳村第一书记刘卫青入户查看“六改一增”改造情况的时候,贫困户韩二宾用“三个特别”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韩二宾是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62岁,因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致残,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的两间瓦房破旧不堪,以往每逢下雨天,院子里满是泥泞,使他出行困难。驻村工作队到他家了解情况后,决定发动帮扶责任人利用集中帮扶日来帮他实施“六改一增”,以改变原先破旧庭院、泥泞路面问题。

  为做好“六改一增”工作的资金保证,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爱心企业发出倡议,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社会扶贫行动,在多方努力之下,韩二宾家的200多平方米的院落已由爱心企业出资24000元进行整修。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他家中不仅盖了厨房,修了院墙和大门,做了地面硬化,还买了沙发,进行了改水改线,家中户容户貌焕然一新。

  在驻村工作队协调和爱心企业的带动下,瑞腾管业、凯乐实业等10多家企业为贫困户捐赠资金12万元,财政局捐资3万元,南曹乡靳村涉及“六改一增”共计10户贫困户,目前改造完毕后的家庭,面貌焕然一新。(全媒体记者:朱朝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