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姜子牙的名号

开封日报 05-28 15:14 责编:刘晓帆 我要分享

  小时候看《封神榜》,最佩服的人物就是姜子牙。他智慧超群、法力无边,活了139岁,光神就封了365位,是比神还厉害的人物。长大之后读的书多了,发现姜子牙的名号还真不少,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吕尚、吕牙、吕望、飞熊、太公望、太公涓、齐太公等,他恐怕是历史上名字最多的人了。

  现在的人,有姓有名是正常的。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姓名。可是在古代,尤其是春秋以前,名字是比较复杂的,人们有姓有氏,还有名、字或号。姓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群,古代习俗同姓不得结婚。氏是由姓演变而来的,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有以邑(封地)为氏,有以谥(死后被帝王封的称号)为氏,有以官为氏。西汉后姓氏完全交融,合二为一延续至今。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中说:“幼名、冠字。”内经《疏》中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成年后起的,供朋友呼唤。号是人的别称,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作为文人著书吟诗作画的署名,有些像今天文人的笔名。

  姜子牙是哪里人,目前没有定论,一说东海边(山东日照)人,一说牧野(河南新乡)人。他本名姜尚,姓姜,名尚,字子牙,或单呼牙。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以水命姓为姜,姜子牙是炎帝的裔孙。子是男子的美称,牙是孩子的统称,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姜子牙父母对姜子牙的美好期望。以上这些与大多数古人一样,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不仅仅只有这些名字。

  姜子牙的吕姓来源于祖上的封地。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 (今河南南阳西),就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称吕尚。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太公望的来历则是一段历史佳话。姜子牙虽出身名门,但他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他年轻时的日子是很困苦的,曾在商都朝歌杀过牛卖过肉,在我的老家孟津开过饭馆卖过酒。好在姜子牙无论宰牛也好、卖酒也好,始终不忘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但这个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他直到70岁还一事无成,闲居在家。

  《史记》记载,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在外出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暗示这次所得的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周文王于是外出狩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他与姜子牙谈论后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故号之曰‘太公望’”,就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太公是当时对老者的尊称,望则是周文王的希望所在。两人一同乘车而归,他尊姜子牙为太师。这既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也是太公望名字的来源。

  飞熊是姜子牙的道号,《史记》中没有记载,来源于《武王伐纣平话》,作者不详。讲的还是周文王夜梦飞熊一只,解梦必得贵人,后来到渭河边得贤人姜子牙。这原指君主得贤的征兆,经后人演绎,飞熊成了姜子牙的道号。

  齐太公则是武王灭商后姜子牙的称呼。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 (即今淄博市临淄区 ) 建立齐国,齐太公称谓由此而来。

  太公涓比较费解,出自东晋苻朗的《苻子·方外》:“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而释竿。”写的还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里把姜子牙称为“太公涓”。南宋罗泌考证后,在所著《路吏·后纪四》中认为,《苻子·方外》中“涓”应作“渭”,就是指渭水,姜子牙在渭水边垂钓。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涓”字实在有些莫名其妙。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以讹传讹也会演变为真实。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认为,“师尚父,本姓姜,号太公,又名涓”。由此,姜子牙又多了一个名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