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脱贫攻坚念好“农”字经

河南脱贫攻坚手机报 11-26 16:27 责编:朱晓玲 我要分享

近年来,邓州市立足传统农区、人口大市实际,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做足“农”字产业文章,采取“政府+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三结合模式,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有效助推扶贫产业发展,为实现持续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一、念好“农田”经,促土地增效。一是旱田改水田。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把发展涉水农产业作为打造农业强市、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涉水农业的实施意见》《邓州市水产种养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等文件,积极探索“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稻虾综合种养新模式。全市发展水产业扶贫面积5万余亩,扶持贫困户643户,户均增收500元。二是传统改特色。围绕果、烟、菌、牧、菜、药等特色农业打造一批产业扶贫基地,引导、督促已建成的基地规范管理,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建成花生基地110万亩,蔬菜基地6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7万亩,优质水稻和稻虾混养基地5万亩,实现贫困村“一村一业”扶贫产业覆盖。构林镇的艾草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88户346人,户均年增收3000元;九龙镇的冬桃3000余亩,黄金梨1000余亩,带动15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三是实施产业奖补。制定《邓州市产业扶贫奖补实施办法》,通过落实产业项目补贴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为贫困户脱贫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对发展现代渔业、稻渔种养先进乡镇分别给予奖励;对命名为万亩示范区项目的乡镇奖补30万元,千亩示范片奖补20万元,百亩示范点奖补10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加、商”等特色产业实施以奖代补,今年以来全市共为16000户贫困户放奖补资金4200多万元,户均可年增收2500元以上。

二、念好“农企”经,促产业增收。该市结合农区实际,把当前产业扶贫的重点放在“农企”发展上,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鼓励引导规模畜牧企业参与扶贫带贫。农业龙头企业黄志牧业集团和“好想鹅”食品有限公司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小区+贫困户”的帮扶模式,通过收益带动、就业带动、产业带动推进产业扶贫,带动10000余户实现增收。养殖大户(或合作社)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扶贫资金或“土地经营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投资入股成为企业的股东,获得股金分红,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与企业签订务工协议,获得稳定务工收入。二是发展小企业“铺天盖地”。鼓励乡村两级整合闲置宅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小微企业,增加农民收入,两年新建200余家。各乡镇、村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原则,以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攻方向,优环境、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互利共赢,抱团发展。脱贫攻坚以来,仅该市夏集镇就建成种植养殖合作社160家、家庭农场15家,带动全镇4个贫困村和102户、320人摆脱了贫困。三是科技服务“连天接地”。该市以“党建+人才+基地+农户”的形式,整合帮带资源,建立帮带体系,组织科技、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乡土人才,成立“双帮一推”(帮农民致富、帮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讲师团、服务队、指导组,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指导、人才培育、政策宣讲等工作,对群众进行对口指导帮扶。一年来,科技服务团先后对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8个,进行技术指导培训62次,培训各类农村人才1460余人,盘活农业产业项目20余个,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念好“农工”经,促就业带动。该市立足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农民转身为工人,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加大劳务输出。通过政府推动、信息助动、服务拉动等措施,把劳务输出逐渐培育成支柱产业。该市建立农村富余劳力资源库,对农村富余劳力,按照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层次、技术专长、求职意向等,分门别类逐人登记建档、建卡;与国内多家劳务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和劳力需求信息网络。每年,全市劳务输出超过50万人。为输出更多技术人员,该市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对涉外、涉内劳工开展输出前培训,并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各种手续。二是促进本地就业。制定《邓州市推进加工业扶贫车间工作的补充意见》,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工作,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的本地企业与相关贫困劳动力实施双向奖补,激励企业带贫和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性。对企业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连续就业3个月以上,且月工资收入不低于邓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补贴用工单位和贫困劳动力每人每月各100元。今年已对符合奖补条件的96家带贫企业,以及在这些企业务工的贫困户315人发放奖补资金87.8万元。在市区,加大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建设,配套建设了公租房、学校、医院等,为吸纳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便利。在乡镇,分别建立黄酒、食品、服装等乡镇产业园,培育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农业比较收益的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既带动一批群众创业,又能吸纳一部分群众就近就业,增加群众收益。目前,在服装纺织产业上,全市已初步构建起棉纺、化纤、织布、服装鞋帽加工、线下线上交易等产业链,规上企业年产值88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7万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