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伊川 以高质量脱贫攻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伊川小米”品牌战略发布会举行,打造“中国富硒小米产业第一县”

    □本报记者李宗宽 本报通讯员邢旭辉 葛高远

    伊川县曾是省定贫困县,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县上下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担当,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重点围绕“转、扶、搬、保、救”五聚焦,聚力精准扶贫,强力推进精准脱贫。

    去年5月,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伊川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伊川县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等“四个不摘”要求,切实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刺关头,我们将全力以赴,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以高质量脱贫攻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绘就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伊川画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0月22日,伊川县委书记李新红说。

    产业扶贫

    撑起幸福小康梦

    “哒哒哒,哒哒哒……”在伊川县高山镇谷瑶村扶贫产业园小利鞋业加工车间,30岁的丁闪闪把印有商标的软布与衬布拼在一起,用缝纫机迅速缝合成一片鞋舌,用时仅10秒。丁闪闪是村里的贫困户,公婆身体不好,需长期看病吃药,一双子女正在上学,家里全凭夫妻俩在外地打零工挣钱艰难支撑。半年前,她从外地回来,经过培训后,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正式上岗。“以前在外地打工,一个月挣不到2000元。如今在家门口上班,除了底薪还有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挣4000元。”她说。

    2011年,谷瑶村就被确定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几年前,在县里“强村带弱村”号召下,城关镇南府店与谷瑶村结成了协作帮扶对子,建成占地13亩的扶贫攻坚产业园,先后建立了蜗牛养殖、鞋业加工、软包加工等扶贫车间。有了产业园和项目做支撑,谷瑶村的脱贫致富就有了依托,全村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如今,利用产业园屋顶空间建设的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即将投产的铝制品加工车间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村口可建水上乐园,再建几个采摘园……”6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冯北方对未来信心满满。

    谷瑶村是伊川县实行产业扶贫到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伊川县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县抓产业园区建设、乡镇抓龙头企业发展、村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和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能人带动为先导,奋力走出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让乡土人才遍地开花,伊川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抓平台搭建,抓人才引进,抓素质提升,抓体制机制,不断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人才的带动下,该县累计培育成立了1276个专业合作社,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35家,建成1048个家庭农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园四带”

    构筑沟域经济新格局

    伊水泛舟,琵琶悠扬;灯影旖旎,夜色撩人。前不久,在伊川县平等乡“伊沼荷香”田园综合体御林生态园内,游人如织,伊川县首届旅游文化节拉开帷幕。“伊沼荷香”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伊川县伊河沟域经济示范带内的一个亮点。

    针对全县沟域生态脆弱和“一山二川七分岭”的地理条件,伊川顺势而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按照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思路,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丘陵山区产业扶贫重要抓手,结合每个沟域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变“短板”为“跳板”,化“阻点”为“支点”,将全县划分为龙凤山、万安山、伊河三条沟域经济示范带,以绿色为底色,以文化为魂,把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融入沟域经济示范带建设,探索实践出了一条把黄河流域治理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沟域经济发展之路。

    万安山沟域经济带位于伊川县东北部,以20万亩国储林为基底,覆盖江左、吕店、彭婆等3个乡镇,涵盖建业绿色基地田园综合体、青湖山西梅谷、蓝成桃园春风田园综合体等产业项目10个,着力打造近郊康养、森林旅游产业带。

    伊河两岸沟域经济带位于伊川县中部,以伊河两岸生态打造为基底,以富硒产业为灵魂,覆盖水寨、白元、平等等9个乡镇,涵盖富硒蔬菜基地、京东农场富硒小米基地、伊沼荷香生态园、伊香六里文化产业园等产业项目12个,着力打造富硒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产业带。

    龙凤山沟域经济带位于伊川县中西部,以生态和文化休闲游为支撑,覆盖鸦岭、城关、平等等6个乡镇,涵盖龙凤山安乐古镇旅游扶贫项目、紫荆山苗木花卉扶贫产业基地等产业项目8个,着力打造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和花卉苗木产业带。

    在沟域经济发展中,伊川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林、水、田、路、村等,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了生态、道路、村庄改造等项目,促进了沟域经济项目有序投资、集聚发展,为沟域经济项目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创造良好环境,解决基础配套单打一、不到位和重复投资、衔接不畅等问题。

    独辟“硒”径,培育沟域经济特色产业。伊川县依托50万亩富硒土壤,探索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新路子。以富硒产业示范园为引领,建设富硒谷子、岭上硒薯、岭上硒椒、富硒西梅等10个产业基地,其中“岭上硒薯”形成了高质量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中国富硒小米产业第一县”;龙凤山周边富硒种植基地让农民鼓起腰包。该县还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大、河科大等科研院校合作设立5个专业产业研究院。今年7月,该县积极向上争取,使河南省富硒农产品检测认证中心落户伊川。

    立足群众受益,探索多种带贫模式。伊川县始终把贫困群众参与和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沟域经济发展中探索形成了四种带贫模式:一是土地流转,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户可获得收益2400元以上;二是就业务工,项目建设用工优先安排贫困群众,项目运行后,常年可安排护林员、管理员、保洁员、服务员、保安等用工岗,带动贫困户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不低于1800元;三是资金入股,项目周边村通过村集体经济引导金参与项目运营,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实现不低于4万元收益;四是参与经营,项目运营后,制定租金减半、免收管理费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贫困群众在景区内经营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品等,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全县建设重点沟域经济项目超50个,总投资98.6亿元,带动壮大村集体65个,贫困户6478户,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贫困户年均增收5200元。

    下一步,该县将在原有三条沟域经济带的基础上,探索白降河沟域经济生态带建设,推进优质谷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一园四带”沟域经济新格局,推动乡村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

    聚焦特困人群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今年3月,在伊川县15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的乡村社区,来自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副科级以上干部深入1210户特困群众家中,与他们聊家常,“结穷亲”,找原因,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强化各项政策落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伊川县在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的同时,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紧盯未脱贫户、脱贫检测户、边缘户,抓住产业扶贫、就业增收这个关键,强化兜底政策保障,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未脱贫户顺利脱贫、已脱贫户不返贫,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伊川县按照“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批、县备案”的程序进行,依托乡镇卫生院、乡镇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社会养老机构等进行标准化改、扩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来组织实施,在全市较早实现自愿入住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全覆盖。

    在健康扶贫方面,县财政列支经费,对大病致贫人员,在经各类保险报销后,个人住院自费部分超过500元的给予70%救助;在县内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出院一站式结算时,直接以低于10%自付比例予以结算。

    在兜底保障方面,今年这些特困户要全部办理低保整户保;对特困人群中60岁以上老年人、部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要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员(含二级)统一升级为A级低保。

    在增加收入方面,县人社部门拿出400个公益性岗位,各行政村的光伏扶贫收益要拿出80%设立公益性岗位,供这类特殊群体务工就业。各乡镇、各部门要学习掌握政策,对特困群体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精准解决问题。

    伊川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剑表示,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伊川县将持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强化督导,对标对表,坚决啃下“硬骨头”,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收官任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