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狠抓产业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
台前县地处河南省的东北角,是国家级贫困县、全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372个行政村、42万人,454平方公里;贫困村126个(深度贫困村32个),现有未脱贫贫困户1760户3399人。近年来,台前县结合县情实际,理出了“全党抓扶贫,重点抓产业,关键抓精准,核心抓就业,脱贫奔小康”的思路,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把农业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台前实际的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台前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做好产业规划、构建产业振兴格局。
制定完善了《台前县2019-2020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了“三线连四区”(“三线”即S101、滩区大道设施农业种植带,临黄堤背生态畜禽养殖带;“四区”即侯庙镇-后方乡农光互补产业示范区、清水河乡-马楼镇滩区高效农业示范区、打渔陈镇-夹河乡-吴坝镇循环农业示范片区、城关镇-孙口镇农业产业服务示范区)的产业格局,以种养产业建设为核心,超前思维,放眼长远,全力做好整个农业产业规划工作。培育台前县“标志型”农业种养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使种植养殖业形成生态循环式发展态势,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
二、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台前县抓住脱贫攻坚政策优势,在筛选带贫企业时,向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农业项目倾斜,着力打造具有规模的特色农业项目。2015-2018年投入资金21791.6万元实施项目78个,带动贫困户28779户,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林果种植、驴、牛和家禽养殖等产业。2019年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7个,重点抓好以下项目实施:一是与新希望六合集团合作投资2亿元新建年出栏210万只的标准化肉鸭养殖基地10处;二是投资2.6亿建设年加工3000万只肉鸭屠宰场;三是与禾丰集团合作一期投资3亿元建设存栏300万羽的肉鸡养殖基地10处;四是投资5000万元建设存栏5000头的大型养驴场;六是引进投资10亿元的新希望100万头养猪项目;五是投资2000万元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区4处;六是投资2000万元建设构树种植基地5000亩。目前,全县形成以肉牛、毛驴养殖,肉鸭、肉鸡养殖及其加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三、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在扶持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资金2000万元基础上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全县村集体经济全覆盖。一是村集体经济项目带贫。以肉鸭、肉鸡养殖、毛驴肉牛养殖、设施农业种植、构树等产业项目为重点,依托县惠民农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各村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实施产业项目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二是村集体资产带贫。把97个村的扶贫车间、分布式农光互补光伏产权明确为村集体资产,其资产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村每年可实现3-5万元集体收入作为贫困户受益。三是村集体经济入股企业带贫。县委、县政府列支9500万元为94个贫困村和32个深度贫困村每村分别注资50万元、15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通过入股带贫能力强企业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9万元用于贫困户受益。
四、探索创新带贫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结合实际,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带贫模式,着重突出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产业的覆盖面和带贫效果的持续性。大力推广“党建+集体经济+贫困户”、“企业(合作社)+金融扶贫+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务工就业+贫困户”、“政府投入+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带贫模式,引导支持贫困户通过直接帮扶、合作帮扶、托管帮扶、股份帮扶、社会帮扶、资产收益帮扶、代种代养帮扶等方式融入产业链条,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收益。带贫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签订原则上不低于5年带贫协议,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激发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
五、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联盟。
制定优惠政策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打造畜禽养殖-羽绒加工、肉牛养殖-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面粉及制品加工3个产业联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鼓励企业开展深加工,提高企业带贫能力,扩大企业带贫范围,筑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