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擞精神奔小康——我省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四

河南脱贫攻坚手机报 10-20 11:25 责编:朱晓玲 我要分享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下中国数亿人正携手同心推进的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脱贫致富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实现精神富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各地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志智双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赴四川凉山深度贫困地区考察,并在成都主持召开党的十九大后第一个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会上,他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就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才能有效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已经实现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9484个贫困村退出,53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79%下降到0.41%,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我省还有35.3万贫困人口、52个贫困村,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任务艰巨,脱贫难度大。这个时候,必须充分运用志智双扶这个法宝,激发贫困群众的“心”动力,从而实现稳定脱贫,不再返贫,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进而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扶贫先扶志兜底不兜懒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破解“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个别贫困户存在严重的“福利依赖、政策依赖”思想,有的米面钱粮都等着扶贫干部送,“不要白不要、要了还想要”,甚至要求扶贫干部给孩子买电脑、买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摆脱贫困就是扶贫对象观念转变的过程。

这个思想转变过程,在唐河县的脱贫明星王万才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从颓废绝望的醉汉到振作奋发的榜样,网名从“老树西风”到“老树逢春”再到“老树繁花”,他在多地举行的宣讲中,详细讲述了自己转变的心路历程,为贫困群众加油鼓劲。曾经的他被生活压弯了腰,“懒”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麻醉剂,更染上了酒瘾。颇有才情的他万念俱灰下写下如此对联,“对春光且趁今朝有酒,悲白头休说来日方长”。他的帮扶人、该县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走进了家门,屋里脏乱得下不去脚,二话不说,郭有霞抓起扫帚开始打扫卫生。“激将法”让老王坐不住了,打扫完他发现,自己也能有个整洁的家。扶贫干部的另一手是激励,她邀请老王整理村里的扶贫工作档案,还买来笔墨纸张,邀请他书写村里的扶贫标语。激将加激励,老王心里的疙瘩一点点解开了,放下了手中的酒瓶子,重新干起了农活。2016年,他尝试流转土地,种了6亩西瓜,当年就卖了1.8万元。就这样,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2017年年底,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远超当年的脱贫标准,主动提出了脱贫申请。老王门前的春联变成了“和谐普世春风化雨,精准扶贫老树逢春”。

新蔡县在贫困群众中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破除“等靠要”等不良习气,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该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68岁的时培智依靠自己的双手,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他回忆起昔日家里因病致贫的情形,依然唏嘘不已。老时退伍之后,阻塞性肺水肿等重病缠身,发病的时候一动就喘,连一桶水也提不动,绝望压垮了这个要强的老人。驻村第一书记原玉荣掏心窝子开导他,只要愿意干,他努力一把,村里再帮一把,日子总会越过越好。村里给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修修树、种种花,劳动强度不大,他就自觉提高标准,把村道两旁的树木修剪得一般高,整整齐齐如同站军姿的士兵。老时说,脱贫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人家有手能致富,你为啥有手还饿肚子?政府把路给你指出来了,就要脚踏实地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为了扶起贫困群众的志气,我省不少地方高招频出。比如,投资兴建文化书屋、健身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定期举办娱乐健身、节日民俗、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美好生活追求,不但能有效革除贫困群众守旧、迂腐等落后观念,还能提升精神道德素养。各地还灵活运用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法律讲堂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激发贫困群众由内而外的奋斗精神。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扶智的重要一环是教育。实践证明,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帮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打开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就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特别是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充分保障贫困家庭子女获得教育的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2016年秋季学期以来,全省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59.03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3.19亿元,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卢氏县现有在校生59361人,其中县域内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12950人,占比达21.8%。通过精准落实资助政策,为有需求的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15789人次,发放贷款1.09亿元。现在,已有数千名受助学生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该县沙河乡贫困学生常鑫蕊,2014年考入江西的一所大学,母亲有病,仅靠父亲一人养活一家5口人,当年她为减轻家庭负担,有了放弃上大学的想法,最后通过生源地贷款和国家助学金才顺利完成大学学业。2018年一毕业,她就被广州市一家公司录用,月薪7000元,实现“因学致贫”到“因学致富”的完美蜕变。

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贫困群众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农民学校应运而生。濮阳县建立完善了一整套教育扶贫体系,力求从源头“拔穷根”,切实提高贫困家庭的“造血”能力,为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该县王称堌镇武祥屯村的刘平平,在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电商专业学习期间,创下京东濮阳区域运营中心一天接618单的惊人业绩,创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精准脱贫”日接单量的新纪录,月工资5000余元,实现了一人成才全家脱贫致富。

志与智双扶激发“心”活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容易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缺乏知识、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心”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坚持大扶贫格局,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下了很大功夫,采取政策宣传、文化下乡、教育投入、农技推广等举措从内里推进扶贫工作,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心”动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兰考的“爱心超市”画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圆”。超市物品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捐赠,救助对象遍及全县的困难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人和贫困学生。爱心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但是商品上没有价格、只有需要多少积分,结算时刷积分卡。除了未脱贫兜底贫困户每个月有30分的“基础分”外,贫困群众中家里卫生保持好的老人、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踏实肯干勤劳致富的“巧媳妇”等,都能获得奖励积分。爱心超市搭平台,社会扶贫唱大戏。该县闫楼初中贫困学生郭雅萍去年受到爱心企业资助,不再为学费发愁。她在作业本上写道:“我要用功读书,挣爱心积分给家里减轻负担。”

在革命老区新县,脱贫典型引领行动等扶贫扶志“七大行动”全面铺开,推动贫困群众挺直脊梁、自主脱贫。开展“清洁庭院幸福家园”“昼访夜谈”“幸福大讲堂”等活动,让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脱贫故事,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开展“脱贫模范”“致富之星”“十星级文明户”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倡树典型;建成“幸福驿站”102家,采用有奖积分兑换日用品和张贴“光荣榜”等形式,引导群众从“等靠要”到“自奋蹄”。

摆脱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期盼。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越到最后关头,脱贫攻坚工作越是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勇攀高峰,最吃劲的是登顶时刻;接力奔跑,最关键的是最后冲刺。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吹响之际,我们尤为需要把志智双扶的各项具体举措落到实处,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心”动力,让他们抖擞精神,与亿万中原父老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真抓实干 决战决胜

——我省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五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真抓实干,才能决战决胜,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何为真抓?真抓就是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何为实干?实干就是目标实、措施实、效果实。

因为真抓实干,我省脱贫攻坚才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6年来,我省5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484个贫困村实现退出,65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唯有真抓实干,我省才能实现这样的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确保到202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目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倒计时”和“冲刺期”。我们必须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倾心、倾情、倾力做工作,扑下身子埋头实干,用真抓攻坚克难,以实干成就梦想,奋力跑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补短板

攻克最后的“堡垒”

2020年新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指出:“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总书记的讲话如同一道动员令,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同时,也指明了真抓实干的方向——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能否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就看贫困地区这块短板是否完全补齐、是否补得扎实牢靠。

经过数年的努力,我省贫困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大大缩小,短板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短板仍短的现象依然存在,贫困群众返贫致贫的风险依然存在。

聚焦短板,对症下药,才能补齐短板、打牢基础,攻克最后的“堡垒”。如今,我省要聚焦的短板在哪里?

——“三山一滩”地区依然是我省最大的短板。

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和黄河滩区是脱贫攻坚主战场,是贫困地区的“硬骨头”。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我省向“三山一滩”地区下达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98亿元,占全省专项扶贫资金总量的78.35%。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省出台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基金,全力支持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聚焦重点县村攻坚。

今年对剩余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20个县(市、区)和未脱贫的52个贫困村,实行财政投入、金融扶贫、土地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倾斜支持。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攻坚。扶贫先扶智。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确保全省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

彻底阻断因病致贫路径。持续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清零”成果,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大病救治率100%,贫困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的住房。今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逐户排查鉴定,全面完成1.89万户存量危房改造任务。

——聚焦特殊贫困群体攻坚。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3860元提高到4260元,提高了享受特困兜底的“病残”“孤老”“弱小”等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

真抓,就是要抓这些短板。只要补齐短板、啃下“硬骨头”,实现脱贫攻坚由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指日可待。

啃“硬骨头”

让脱贫攻坚的质量更高

今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4年前的7月19日,同样是在宁夏,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向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所有建设者、劳动者表示敬意。民族复兴事业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不断取得一个个丰硕成果。”

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依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只有实干苦干,脱贫的步伐才能更快一些,脱贫攻坚的质量才能更高一些。

实干,贵在一个“实”字。打脱贫攻坚战,实打才有胜算;啃“硬骨头”,实干方能破局。搞繁文缛节,看起来忙忙碌碌,但不解决实际,群众怎会认可?做表面文章,耍花拳绣腿,对推进脱贫攻坚有什么意义?要啃下“硬骨头”,必须“实”字当头、“干”字为本。

——目标“实”。坚持实事求是,合理确定脱贫目标,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

一口吃不成胖子。大到一个区域,小到一个贫困家庭,要想实现脱贫,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太高,难以实现,就可能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

嵩县黄庄乡三合村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手绘小镇”,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和美术爱好者前来游玩、写生。村干部说,没有其他妙招,就是实打实地干。这个村有两个农民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奖。

——措施“实”。精准施策、靶向治疗,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高质量实现脱贫。

周口市淮阳区王店乡刘老家村是豫东一个普通的平原农村,没有任何资源优势。淮阳区市场监督局的刘明到村里任第一书记后,把发展种养专业合作社作为实现脱贫的主要措施来抓。经过5年的努力,村里已经发展7家专业合作社,带动2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效果“实”。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说一千道一万,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效果实”,贫困户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只有实打实的脱贫,才是高质量的脱贫,才不会返贫。

新县周河乡西河湾村村民王家梅从小就会用俗名叫“观音树”的腐婢的叶子做“观音豆腐”。过去,西河湾村是个贫困村,王家梅家也是贫困户,她空有好手艺,没有用武之地。如今,西河湾村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乡村旅游点,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每天的游客上万人,她家光卖豆腐每天就挣1000多元。去年她挣了七八万元,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她说:“我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再返贫是决不可能了。”

对贫困户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是脱贫致富的真点子、好措施。精准脱贫必须念好“实”字诀,不抓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政策也无法真正惠及群众。

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干部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带领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端正政绩观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早在2013年在河北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这一论述一针见血点出了形式主义的本质,同时也提供了解决形式主义的“良方”。力戒形式主义,就要对症下药,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把被权力利益扭曲的政绩观矫正回来,筑牢克服形式主义的思想根基。

贫困不可怕,怕的是假脱贫、虚扶贫,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遗祸无穷。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帮扶群众致富提升政绩,原本无可厚非。如果是真抓实干,带领广大百姓致富奔小康,这样的政绩不仅经得起考验,还会让民众一致称赞。相反,不思进取,挖空心思寻找“捷径”,扶贫“大包大揽”,只能让贫困群众“被脱贫”“被小康”。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跳出“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的小格局,把“中央看什么”“人民群众要什么”和“自己做什么”结合起来,树立“久久为功”之念,真抓实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唯此,打赢脱贫攻坚战才指日可待,党群、干群的关系才能更加牢固。

人民群众需要什么?

需要的是熟悉的闺女的脚步声。内黄县马上乡赵信村驻村第一书记安艳芳经常入户走访调查,村民都熟悉了她的脚步声。尤其是80多岁的吕麦凤老人听到脚步声就到门口迎接。老人说:“听到脚步声,就知道闺女到了。”

需要的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卢氏县横涧乡畜牧村党支部书记雷章有本来在县城开牛肉汤店。看到家乡贫穷,他毅然返回家乡,动员带领乡亲种植丹参、连翘等中药材,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如今,雷章有已经被任命为横涧乡副乡长。

需要的是激发自身的内生动力。鹿邑县高集乡解庄村贫困人员张艳伟腿有残疾,想通过种大棚蘑菇脱贫。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两个做生意的同乡共同捐助5万元,帮他建了一个蘑菇大棚。这个昔日天天躺着睡觉的人,如今天天在蘑菇棚中忙活,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像安艳芳、雷章有这样的基层干部。他们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崎岖小路上,奋战在黄淮平原的田间地头,心里装着人民,真抓实干,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脱贫的带头人,以自己的干劲和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奋发图强,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脱离贫困,创造美好的未来。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压倒性胜利,只要继续真抓实干,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原大地上兑现时代的庄严承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