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红色沃土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舞蹈《将军故里茶飘香》
□何涛朱同留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的根据地之一,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南信阳视察,高度肯定了“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构成了中国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源泉,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内容和多元载体。长期以来,信阳农林学院紧紧依托地处大别山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努力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实现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目标,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一、坚持上联下动,强化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坚持把红色文化育人贯穿于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协同育人意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学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全面指导院系全员育人工作开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做到“无课不思政,无人不思政”,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实行“上联下动、点面结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格局。
二、坚持外引内培,锻造专业队伍
师资队伍是建设思政课堂、构建思政体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政课教师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力度,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方式,着力建好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选优配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研究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坚持做到数量充实、结构合理,努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党政管理干部和生活服务人员共同组成的四支团队。同时通过培养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切实提高思政师资队伍质量,广泛深入开展联系学生、宣传学生、发动学生,实现红色文化研究、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同步推进,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开设红色课堂,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资源承载着仁人志士们的革命意志和英雄事迹,蕴含着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长期以来,学校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目标,组织教师编写红色教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不断积累和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经验,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选修课,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立体地呈现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学校牧医工程学院探索开设“牧医红专讲堂”,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红专课程、红专学堂、红专青年、红专书院、红专基地、红专导师”六大平台,把企业纳入学院“三全育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文学艺术学院通过艺术化形式将红色剧目搬上舞台,创编了红色舞蹈《将军故里茶飘香》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同时用百首音乐经典讲述党史故事,通过“党史+音乐”的模式,将微党课与歌唱表演结合起来传递信仰,以青春唱响爱国主义旋律,让青年学生感受历史印记、有效激发青春热血,激励他们不负历史和时代。规划设计学院深入开发和利用信阳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以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等众多的旧址和纪念地为灵感,创作出了《红色记忆—岿然》《永恒的记忆,不朽的丰碑》《红色的力量》等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全方位多层次传播弘扬红色文化。食品学院通过举办“百年回忆是峥嵘,食味归处是文化”食品文化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制作面塑、泡沫塑红色主题展、“红色将军宴”,切实将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等“文化符号”融入青年一代血脉,让老区信阳美丽的“红色画卷”在美食中尽情展现。通过课堂教学、主题展览等多样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切实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四、筑牢阵地建设,打造红色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艰苦奋斗的教育价值、爱国主义的弘扬价值、改革创新的实践价值,信阳农林学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要依托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的要求,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总体建设之中,在校园内精心打造了“红色文化长廊”“耕读文化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等一批红色宣传阵地,依托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红色文化长廊进行展示,让师生可直观近距离感悟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史。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官方微信、微博等网络阵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活动,加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教育,采用新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使受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拓宽线上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宣传教育,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学党史牢记使命祭英烈传承精神”直播活动,将信阳红色资源“搬上”网络课堂,实现了“小课堂,大覆盖”。积极参加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百首红歌接力唱,浏览量5.4万+;依托官方微信推出系列《党史·我们的记忆》系列视频,浏览量10万+;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新闻先后被“学习强国”、河南省教育厅网站、《信阳日报》、信阳电视台等各类媒体平台转发30余次。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开展红色文化进行校园,使红色文化浸润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思想根基,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开展红色实践,叩问初心使命
实践是人类特所有的存在方式,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通过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亲身体验,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一是深化红色文化现场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师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在体验和感悟历史中重拾红色记忆,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学校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办学实践相结合,先后与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桐柏山革命纪念馆、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等共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群,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现场教学活动。二是开展重温红色经典活动。红色经典记录着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红色革命传统,学校坚持定期举办“讲红色故事做红色传人”讲故事活动、举办“牢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记忆”历史情景剧大赛、开展“不忘初心红色之旅”主题党日活动,经典红歌传唱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诵读经典、传唱经典和演绎经典等方式,让大学生在红色经典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理想,提升历史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开展红色文化服务活动。长期以来,学校扎实开展雷锋志愿活动和以学习红色精神、宣传红色事迹为主题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红喇叭”志愿讲解服务队,深入中小学、社区、革命纪念馆等开展志愿讲解活动。开展“暑期三下乡”、“红色筑梦·精准扶贫”、“青春向党”街坊、走访老党员、红色旅游抽样调查、红色调研等系列活动,通过让学生写红色主题活动心得报告、组织活动体验分享会、撰写宣传报道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活动参与的感受,考核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之情,笃定报国之志。
大别山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信阳农林学院是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一棵大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四个故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汲取红色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