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

    □安徽日报记者张岳 程兆 李季

    4月23日至26日,安徽日报融媒报道小分队来到信阳市新县,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及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重温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

    家家有红军 户户有烈士

    新县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革命时期新县不足10万人,为革命牺牲达5.5万人。

    “在我们新县,抓一把泥土,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讲解员徐非凡说。她告诉记者,从1921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全国解放,鄂豫皖地区28年间火种不灭、红旗不倒。英烈广场上的英名墙镌刻着鄂豫皖三省二十六县13.1万名烈士的英名。在这些革命烈士中,既有吴焕先、高敬亭、叶成焕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有浩气长存的刘胡兰式的少年女英雄肖国清、血染杜鹃红的跳崖烈士晏春山、革命英烈程儒香。

    在黄麻起义中,程儒香第一个将红旗插上黄安县城楼。他不幸被捕后被严刑拷打,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上眼皮盖住眼睛,还割下他的耳朵和舌头,把他的四肢用铁耙钉在青砖墙上。母亲前来喂饭,昏迷中的他听到母亲的哭声,渐渐恢复了意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娘,我死后叫乡亲们继续干!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第二天,受尽折磨的程儒香壮烈牺牲,时年30岁。

    程儒香的故事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在他的照片前久久凝望。“从军事上说,程儒香的牺牲是‘沧海一粟’,但从精神层面来说,他的牺牲‘重于泰山’,因为这种血性和斗志如果被遗忘或者被歪曲,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会面临危险。”现场观众黄姚哽咽着说。

    网红打卡地 乡村旅游热

    在群山环抱、碧水环绕之中,黑瓦土墙朱红窗的田铺大塆村古朴灵秀,游人络绎不绝。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买了三双鞋垫,像亲和的长者一样,特别关心我们村民的日常生活。”田铺大塆景区办公室主任吴曼说。在路边“匠心工坊”小店里,摆满了各种手工刺绣鞋垫、布鞋、虎头鞋等,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纪念品。

    “绣娘”胡友荣正在一针一线地绣鞋垫,两三天才能绣好一双鞋垫。“小鸡吃麦穗寓意‘五谷丰登’,一双金鱼闹莲寓意‘年年有余’,这些鞋垫很受大家欢迎。”胡友荣说。一双鞋垫100元,一个手编竹篮80元,一晚民宿200元左右……乡村旅游已成为田铺大塆的主要支柱产业,去年全村户均增收1.8万元,家家户户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田铺大塆景区越来越火,拥有24家民宿,20多家创客小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我们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我们将沿着这条路子,一直走下去!”谈到未来,吴曼信心满满。

    人在画中 游美景看不够

    “我们这里不收门票,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名气越来越大。”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西河大湾村村民汪国权说。白色墙、青色砖,一幢幢古民居点缀在巍巍大山脚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古木蔽日,背靠狮子山、依靠河流而建的古村落闻名遐迩。

    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一辆辆旅游大巴开进停车场,一批批游客走进古村落,勾勒出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看得见绿水青山,也要留得住金山银山。“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青山绿水,赋能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西河大湾景区工作人员邱晓琪说。

    产业兴,农村兴。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七龙山村依靠旅游产业引擎,农户收入连年增长。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历史等因素,七龙山村在旧社会一直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

    “每个月工资2000元,到年底还可以‘分红’,日子是比以前好得多。”正在桃园修枝拔草的七龙山村村民郭继元说。在七龙山,红色经济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窝窝”。七龙山村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变乡村边远闭塞的劣势为休闲旅游的优势,带动了贫困村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