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 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底色

洛河两岸风光旖旎
□陈慧
“前些年,洛河滩到处都是杂草垃圾。你看,现在两岸绿色望不到边,哪怕这大冷天,也总想来转转!”12月3日,正在散步的洛宁市民刘先生感叹洛河天翻地覆的变化。
被绿色浸染的洛河两岸是洛宁县三年来推动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的缩影。2018年以来,洛宁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打一场新时代河南国土绿化的人民战争”的动员部署下,以创建森林城市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林业强县”战略,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造林绿化16.8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至63.65%。
就在上月底,继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等诸多生态名片加身后,洛宁县又喜摘“省级森林城市”称号。绿色,正在成为洛宁最靓丽动人的发展底色。
扩面增绿——高位推动,系统谋划
2018年,5万亩;2019年,5.3万亩;2020年,6.5万亩……造林面积连续三年攀升的背后,是洛宁县高位推动、上下一心开展国土绿化的不懈努力。
一方面建立领导机制,健全大造林大绿化格局——
成立洛宁县国土绿化指挥部,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指挥部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现场会,树立典型表先促后,确保国土绿化有力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高层率先垂范,凝聚生态建设强大合力——
除经常下乡调研督导、现场解决困难和问题外,书记、县长带头认建认养栽植县树金丝楸、县花望春花和乡土树种竹子,建立县级领导义务植树基地,不断在全县掀起义务植树热潮。
洛宁县林业局局长徐建生说,通过系统谋划,洛宁县以主要廊道可视范围内两侧、乡(镇)政府所在地、凤翼山绿色屏障建设、故县水库周围荒山和坡耕地为重点,全面实施造林绿化。
国土绿化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洛宁积极推进国储林项目落地实施,大规模、长周期的低利率政策性贷款源源不断注入林业。
据悉,洛宁县国储林项目一期总投资接近6亿元,覆盖面积约14万亩,以集约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等营造林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提质优绿——大写意转向工笔画
“七山二塬一分川”,作为豫西伏牛山区的林业大县,摆在洛宁面前的,不仅是增绿,更要提质。
驱车行驶在郑卢高速上,道路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从里到外由低到高,常绿、彩叶交叉栽种,宛如一道彩色屏障;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岭,生机盎然的侧柏渲染着层层叠叠的墨绿……
在廊道,加植彩叶、观花树种,提升道路花化、彩化比重,实现从绿化向彩化、花化、美化升级。
在郊野公园,持续推进绿化提升,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提升休闲健身、科普文化等功能。
在村庄,突出入村道路、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游园、四旁空地和围村林绿化,栽植彩叶、观花、常绿树种和广植绿竹,打造精品示范村。
既要做好新造林的栽植,又要抓好现有林的经营。洛宁县重点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竹林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三大项目,采用国有林场技术队伍+贫困群众模式,实施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项目,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构建格局优化、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以绿生金——“常青树”化为“摇钱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当国土绿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常青树”便化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林上增彩、林下添财。洛宁县持续抓好竹子产业、牡丹产业和林下经济,坚持拓宽思路、增加门路、开辟来路。围绕现有特色经济林基地,推广油用牡丹、苹果、沙梨等特色品种。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林木种苗繁育基地600亩,带动全县新发展林业育苗5000亩。
——依托资源,带动旅游。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成4A级神灵寨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依托丰富古树名木资源,开辟古树名木主题旅游线路;建成以三官庙、全宝山为主的南部山区生态游,以凤翼山、吕村、故县为主的中西部森林旅游2条精品线路。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在洛宁,人们盯重点、破难点,抢时间、保质量,一场全域绿化扩面提质增效行动鏖战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