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倾情书写脱贫攻坚的“建安故事”

    □董学彦王烜刘伟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连接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

    一排排新建的房屋让贫困户告别往日危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个个“千企帮千村”项目既“输血”更“造血”,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无忧……

    “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中央的庄重承诺,也是建安人实干争先的具体行动。过去5年,许昌市建安区“浇灌”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成绩单”:3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0485户32768人全部实现脱贫,所有贫困户“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部达标。

    提升站位精准引领作风实

    贫困户的住房是否安全?窗户是否透风?物资有没有准备好?“小雪”节气已过,气温骤降,建安区广大帮扶干部入农家、看住房、送衣物,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户心坎上。

    高点谋划,高位推进。建安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高质量脱贫”这一总目标,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指挥长的区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把脱贫攻坚作为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常设议题,先后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推进会23次、周例会114次;把脱贫攻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制订了《建安区脱贫攻坚规划》和《建安区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工作模式;建立并持续坚持周二“扶贫日”制度,每周制定一个主题,明确具体任务,各级扶贫干部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解决问题,累计开展“扶贫日”主题活动119次,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提升了帮扶成效。

    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建安区把精准引领贯穿工作始终,以优良作风推动工作精准落实。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建安区坚持把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作为基础,定期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通过面对面采集、细审核、严把关,核准贫困群众信息,对因病、因灾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群众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对符合脱贫条件的贫困户予以脱贫,并适时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脱贫人口“回头看”、脱贫成效“回头看”等工作,确保了贫困群众“应进必进”“应退慎退”“应扶尽扶”。

    普惠项目精准安排。建安区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资金与项目相匹配,突出抓好普惠性重点工作。如针对农村群众吃水难、用水难问题,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建安区累计整合资金8406万元,分批对该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提升改造,受益人口14.85万人,使建安区在2018年10月份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免除贫困户自来水入户费,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确保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辖区群众饮水安全。

    帮扶力量精准优化。建立了区、区直单位、乡镇和行政村四级帮扶责任体系,党政主要领导逐级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抽调4111名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村、重点非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后进村,先后派驻178名驻村第一书记、组建142支驻村工作队,与所有村组干部混编成帮扶小组,开展精准帮扶,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帮扶责任体系,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滴灌”式帮扶。

    聚焦聚力下足“绣花”功夫

    “政府部门组织我们进行技能培训,又帮助我找到了工作,现在我月收入4500元左右。”11月18日,在建安区苏桥镇鸿昌电子元件扶贫车间,贫困户李春领高兴地说。建安区35家社区工厂,上百名像李春领一样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为了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建安区综合运用实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开发公益岗位等手段,聚焦聚力,切实在精准扶贫上下足“绣花”功夫。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建安区在全区开展就业扶贫“百日攻坚”行动,出台了《建安区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12条措施》,下发《关于做好贫困劳动力编岗就业工作的通知》,在全区排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7277人,共发动辖区社区工厂、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家庭农场等215家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383个,开发区、乡、村三级公益性岗位1894个。目前,全区323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全部建立有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贫困劳动力已全部编入到相应就业岗位,全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100%动态就业。

    为了解决扶贫产品卖难问题,建安区制订了“消费扶贫月”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向社会各界发出消费扶贫倡议书,在全区开展“进市场、进广场、进社区、进食堂、进工厂、进直播间”六进活动,大力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和“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产品“三专一平台”建设,引导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目前已认定世纪香、优加粮、果牧香、幻象服装公司等7家企业58种产品,设立线上、线下专馆专区8个,安装扶贫专柜11个。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活动260场次,帮助销售各类农副产品4153.4万元。

    为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建安区创新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脱贫。依托新元大道产业发展轴和沿东部311国道—西部237省道产业发展轴,建安区形成了东部生态旅游产业扶贫区、西部高效经济作物扶贫区和南部颍河湿地生态扶贫区,探索实施“扶贫基地+贫困户”“社区工厂+贫困户”“生态旅游企业+贫困户”“特色农业+贫困户”“电商+贫困户”等5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攻坚深度贫困犹如攀登高峰,需要攻克薄弱环节,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建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浩说,“要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实落地,用足用好,让广大贫困群众在脱贫的同时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他们建立了多层次医疗保险救助体系,先后为贫困户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就医结算14429人次,开展免费健康体检34298人次,免费送药123662人次,实现家庭医生与贫困户签约率达到100%;实施扶贫助残行动,累计投入1462万元为3042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进行无障碍改造,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推进教育扶贫行动,对建档立卡学生实行网格化管理,2016年秋季学期至2020年春季学期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2609人次,资助金额956.406万元,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实施扶贫安居工程,紧盯农村“四类”重点对象,逐户开展住房安全性鉴定工作,深入推进危房改造“清零”行动和贫困户“六改一增”专项行动,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200余万元为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003户、六改一增2080户,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的原则,建安区科学谋划各乡村扶贫项目,精准使用扶贫资金,2016年至2020年,全区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4.58亿元,累计实施基础设施、文化广场、产业扶贫等项目605余个,为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提供有力保障,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建立区、乡、村三级公告公示制度,严格项目评审、政府采购审批等手续,确保了资金使用零差错。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建安区严格对照行业扶贫政策清单,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现行标准,大力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安全饮水,扶贫助残,扶贫安居六大工程,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全区强化兜底保障,筑牢最后防线。将排查出的809名需兜底贫困群众,分为居家和集中兜底两种形式,全部给予了妥善安置。

    党建引领决战贫困“干”字当头

    贫困村发展产业缺什么?除了缺资金、缺技术,更缺人才,尤其是缺肯扑下身子,一心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建安区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赛场”,着重选拔出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并形成“好干部到脱贫一线去,好干部从脱贫一线来”的鲜明导向。

    陈曹乡小陆庄村“第一书记”朱永辉入村后,忙调研,忙规划,忙协调,带领着乡亲们搞立体养殖,走遍了小陆庄村的每家每户,角角落落,对每个家庭尤其是贫困户家庭情况都了然于心,被群众称为“贴心书记”。

    椹涧乡前宋村党支部书记宋子贤,任职30多年来积极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实施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工作法,带领全村搞村庄规划、产业调整,不仅帮助贫困村民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也使前宋村从一个贫困村成为远近有名的文明和谐村。

    …………

    扶贫路上,正是这些身先士卒的“领头雁”在引领和带动建安群众攻克一座座贫困堡垒。为了更好地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今年以来,建安区高度重视扶贫干部的能力建设,精心开展扶贫业务政策培训,通过举办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对全体县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责任组长、区直单位帮扶责任人、扶贫专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进行扶贫政策培训。

    鼓点声声急,催人步步紧。越是脱贫攻坚战处在收官阶段、关键时刻,越需要挖掘树立一批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敢打敢拼的先进典型。为此,建安区创新先进典型培育机制,着力教育、感染、激励广大扶贫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大展身手、建功立业。截至目前,建安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提拔重用干部113人,对工作中涌现出的33个先进村集体、199名扶贫干部进行了表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唯有实干,方能决胜。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建安区正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和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干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交出一份漂亮的脱贫攻坚“建安答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