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伸阅读 >> 内容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重在产业链现代化

河南日报 11-18 11:01 责编:马亮亮 我要分享

image.png

  □王小广

  “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亮点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的“新”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起点高,也是全新的开端。从过去的借助“国际大循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回归大国一般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内需驱动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两大奇迹的基础上的再出发,不仅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已显著提高,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了现代化中高水平。这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具有多重优势和条件,如经过四十多年高速发展,我国产业水平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我国需求动力特别是消费市场规模显著扩大,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种主动作为,即主动的战略选择,不是任其自然的发展,而是将其上升为新的重大国家战略,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的主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政府将发挥巨大的战略引领作用。总体而言,作为未来将重点实施的国家主战略的新发展格局,包括四个重要部分,一是供给侧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全面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的供给体系支撑。二是需求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并拓展投资空间,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内需体系。三是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的区域新动力源。四是改革开放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产业强大。“十四五”在产业发展上最主要的目标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且将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结合起来,实现产业链供给链的现代化。在如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安排。

  一是要求站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保障产业安全的双重角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使产业链自主可控,在非常时期能独立运行,不发生重大的“掉链”风险。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是部分升级或重点升级,而是产业系统的整体升级,这既是安全需要,也体现了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什么要强调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主要是针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下国际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这次疫情是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我国口罩日产能从1月底1000万只提高到目前的5亿只。同时,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一方面,要着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另一方面,要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还要优化区域产业链、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必须依靠强大的内需支撑,必须依靠日益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促进产业链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讲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时,特别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寓意深远,这主要是根据我国经济优势、大国特征,以及吸取一些发达国家忽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与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各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时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则,防止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也正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完整、不安全的重要表现。

  二是强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强国,并将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与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结合起来,走多重“融合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关键举措,必须不遗余力、与时俱进地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切机遇,加快我国产业现代化进程。“十四五”规划,在过去强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加了两个新产业,即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一个是面向太空的新产业,一个是面向地球深处的新产业,“上天入地”,在技术上都是最前沿最高精尖的部分。不断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也是“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推进产业高级化上的体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依托平台网络与数据做创新、做产业、做市场、做服务,这也是数字经济的精髓。也因此,“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主要举措包括: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数据与信息安全;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另外,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要用好“融合发展”和“集群发展”两大手段。“十四五”规划在促进产业发展现代化和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上,特别强调融合发展,如强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不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促进新技术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融合都是最好的手段,最有效的途径。而集群发展更是与“融合发展”密不可分。

  三是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服务业并不是可有可无,在促进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服务业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供给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同时强调,生活性服务业要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重点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新兴和潜力巨大的服务业。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强大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因此,“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措施包括: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总之,产业新,发展格局才能新,产业强,发展格局才能强。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观点速读

  培育数字化生态

  产业是立国之本,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十四五”要推动场景应用创新,培育数字化生态。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充分挖掘生产生活的数字化场景,推动企业线上线下的业务融合。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认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就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周游

  向产业链上游移动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深刻重塑。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持续重视并继续寻求扩大制造业优势,国际竞争加剧。中国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可以使中国尽快在新一轮世界格局变化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向产业链上游移动,打造新的“比较优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所副所长张焕波

  在优化供给上加力提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起好步开好局,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加快在优化供给上加力提效,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必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破解关键技术瓶颈提供应用空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应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此外,在传统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集中的行业,不少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实施技术改造较为困难,需要集中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研发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产业共性技术。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所副所长冯媛

  让产业基础更牢固

  我国很多新兴产业在终端产品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关键材料等产业基础环节上还比较薄弱,应加强基础投入,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十四五”期间我国大企业在研发制造重大装备时,要注重给国内配套企业更多应用、试错、提升的机会,以推动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