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增优势创品牌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 03-30 05:38 责编:马亮亮 我要分享

  增优势创品牌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张伟

  ●要按照引领中原乃至全国的高度和格局谋划产业发展,强化精深加工配套,打造知名品牌,聚集资源要素,打造一批引领全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我省要抓住发展机遇,抓重点、增优势、强弱项、补短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产业总体素质和效率较高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的产业振兴发展的需要,其实质是农业产业总体素质和效率达到较高水平的发展,是“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协调发展、“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三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发展动力强、增长快、效率高、效果好的发展状态。

  农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农业生态资源环境条件高质量、农业投入高质量、农业产出高质量和农业经济运行高质量四个方面。农业生态资源环境条件高质量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资源基础,高质量农业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洁净的资源来支撑。农业投入高质量是指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和投入品的质量高,要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装备投入为主导,体现新时代科技发展水平。农业产出高质量是指农业产品结构和质量符合市场需求,也就是农业系统供给质量和效率高。农业经济运行高质量主要体现为农业产业体系完善、结构优化,抗风险能力强,对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产业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

  我省农业结构、发展动力仍有待提升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粮食、油料、畜禽等大宗农产品发展方面已形成综合优势,在茶叶、食用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方面也形成了规模集聚优势,发展出多个特色产业密集区,并且在粮食、畜禽产业化方面培育出一大批有实力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正在由“国家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我省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表现为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营方式落后,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不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度低。二是我省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对不高,对农村农业的反哺支持能力和需求拉动能力不强。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对较弱。

  以强化优势、提高技术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强化优质、绿色、品牌发展导向。引导各级政府和农村农业工作者强化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自觉推动农业优质发展、绿色发展、品牌发展。加快建立农业品牌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壮大农业品牌规模,提升品牌质量。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以“一控两减三循环”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以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品牌保护体系和优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为重点,尽快形成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营销企业培育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体系。以合作社建设为重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培育为重点,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培育合格市场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业产业发展在加速向优势区域集中,区域农业正在由产业优势的竞争向争取产业引领高地的竞争转化。我省不仅在优质麦、优质粮油发展方面区域特征更加明显,在优质草畜、林果、蔬菜等产业发展方面也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区。要按照引领中原乃至全国的高度和格局谋划产业发展,强化精深加工配套,打造知名品牌,聚集资源要素,努力建成全国同类产业创新创业中心、技术展示交流中心、市场物流交易和价格形成中心、国家政策引领中心、产业技术和信息扩散中心,打造一批引领全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创新支撑体系。调整优化农业创新结构,加快培育一批优质绿色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技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技术农民,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进步模式由“创新—推广—应用”向“创新—转化—集成应用再创新”转变,构建符合各自发展特点和需求的先进技术体系。科研机构和高校由上下统揽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原始创新和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转变,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交由农业创新型经营主体或与他们协助完成,并由技术推广向技术创新服务转变。鼓励支持城市农业科技资源、人才、资本向农村流动,与新型农业主体、农民和农村资源融合开展创新创业,尽快形成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分工明确、紧密融合、协同高效的新型农业创新支撑体系。

  加快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化等现代化信息智能技术要素,对农业产业系统进行再造和提升,打造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实现农业产、加、销各环节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当前,应选择若干大宗农产品产业体系完善的区域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利用互联网技术重构产业体系,建设数字和智慧产业示范样板,为全省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支持。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动能。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由农业生产功能向以生产功能为基础的农业服务功能拓展,由发展农业向发展农村的思路转变,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空间,挖掘农业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传统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康养业,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形成农村多资源开发、多业态发展、多方式增值、多途径增收的发展格局。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区域性整体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作者系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加快财源高质量建设 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

  □胡兴旺赵艳青

  ●利用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通过开展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主要内容的“双招双引”活动,大力引进有效益、带动性强、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和项目。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抓好财源培植,做大财政“蛋糕”,增强财政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当前我省财政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强财源建设,应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在确保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税收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的同时,积极引进培育能引导带动财源健康快速增长的企业,逐步健全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财源体系,实现财税增长、企业增效、居民增收。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能。一是切实实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我省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的政策,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二是全面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大力推行省内通办、网上办税,深化国税、地税系统合作,探索“告知+承诺”“容缺办理”等制度,落实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营造良好的办事创业环境。三是积极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先照后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等涉企事项改革,逐步建立程序更便利、内容更完善、流程更优化、资源更集约的涉企事项办理新模式。

  加大招商力度,引进长效财源。一是利用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通过开展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主要内容的“双招双引”活动,大力引进有效益、带动性强、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和项目。二是充分利用区位、政策、服务和国家战略规划以及战略平台优势,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优质税源性企业和总部经济型企业的税源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品质好、质地优的企业落户我省。

  促进转型升级,壮大骨干财源。着力破解转型发展瓶颈制约,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支持白酒、烟草等传统重点税源产业加快产品升级,支持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加工等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支持汽车产业提升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三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优惠政策,争取国家重大科技、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等专项资金,设立省级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助力三产发展,培育新兴财源。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我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继续发挥其税收增长主力军的重要作用。一是促进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税收贡献较大的产业转型发展。二是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重点支持壮大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医疗保健、健康养老等个人消费服务。三是以旅游业为突破点,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兴服务业税源培育。

  发展县域经济,巩固基础财源。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持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提高园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资源的能力,引导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向特定优势区域聚集。二是大力发展资源经济、服务型经济和农村物业经济,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培育出一批经营特色鲜明、集体实力壮大、经营制度完善的行政村。三是引导县区积极引进或设立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创投公司及“过桥还贷”基金,打造完善的支撑体系。

  实施综合治税,挖掘隐性财源。围绕重点领域、行业、产业、税种,不断延伸涉税信息利用链条,加强税收征管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全省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建设,切实做好税源的调查、摸底、分析和预测工作,完善涉税信息采集和互联共享,加强对重点税种、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税源监控和经济税收对比分析。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房地产业、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的税收管理,对审计发现征管问题的税种开展专项检查。(作者单位: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创新跨境电商模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袁永波

  ●探索发展跨境电商“O2O”零售展销模式,打通集疏、集聚、关务、运输、仓储、交易等多要素多环节多节点的障碍壁垒,推动网上交易平台与线下园区“O2O”实体体验中心无缝对接。

  2017年,我省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024.7亿元(含快递包裹),同比增长33.3%,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达到19.6%。我省要在推动外贸进出口额再创新高的同时,依托“跨境+电子商务”新型国际贸易方式和不断涌现的商业模式,助推“河南制造”更加便捷高效走出国门,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集聚发展,全力提升郑州国际商都电商集聚能级。针对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分布区域特点,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国内电子商务发达城市和欧美国家为重点区域,积极引进跨境电商交易、供应链管理、支付结汇、IT服务商、综合服务、培训管理、海外仓、国际法律、国际金融等企业,鼓励世界前100强和国内前50强行业龙头企业设立跨境电商总部或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在巩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传统优势基础上,探索“大数据+电子商务+外贸”模式,健全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将郑州国际商都打造成为中部地区跨境电商运营中心。

  创新发展,全力提升跨境电商产品链效率。针对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涉及政策壁垒多、管理部门多的特点,充分借鉴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先进经验,重点创新进出口商品集疏交易模式和监管服务模式。探索发展跨境电商“O2O”零售展销模式,打通集疏、集聚、关务、运输、仓储、交易等多要素多环节多节点的障碍壁垒,推动网上交易平台与线下园区“O2O”实体体验中心无缝对接。围绕“关”“税”“汇”“检”“商”“物”“融”环节,鼓励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优化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完善“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信息共享互换、协同作业,建立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新模式,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程度。

  融合发展,全力提升百千万亿产业集群开放水平。结合全省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方向,重点围绕装备制造、食品等万亿产业和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具、服装服饰等优势千亿产业,探索建立工业全产业链及全服务生态化跨境电商平台,为行业生产企业、贸易企业、终端提供网上资源展示、采购搜索、询价议价、网上下单、电子合同、在线支付、订单查询、物流监控等一系列服务,推进资源高度聚集、产业链垂直整合、相关各方合作共赢。支持各地依托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产业集聚、富有活力的跨境电商综合园区,争创国家及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为县域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提供专业化线上线下服务。

  品牌发展,全力提升跨境出口产品附加值。适应外贸出口商品由价格战向技术战、质量战、品牌战发展的趋势,探索发展“跨境电商+加工贸易”模式,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研发、采购、分拨、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建设,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依托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支持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第三方平台和服务企业,对现有工业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培训,鼓励工业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境外企业合作,利用电商平台通关、物流、仓储、融资、检验检测认证等全方位服务,拓展产品境外营销渠道。积极延伸跨境电商服务业链条,引进发展采购、第三方平台、摄影、代运营、创意、推广、培训等专业化企业,做长做深做精产业链,构建良好的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生态圈。(作者单位: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强化技术引领 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

    □赵建吉

  ●找准影响产品、产业、行业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加快制造业发展,是做强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我省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要抓住有利时机,不断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我省制造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出台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迈出了坚实步伐。

  2017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2017年,我省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4.6%,传统产业和高耗能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我省抢抓产业转移历史性机遇,加快智能终端、家电、家具、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引进,2017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占全省的比重达64.9%。打造了装备、食品等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15个超千亿和一批超百亿特色产业集群。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1%,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增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全省的48.6%、60%和70%。同时,我省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两化融合。2017年,森源重工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1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我省制造业优势明显但高端供给仍然不足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制造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大,建成了门类齐全、相对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居全省工业各行业之首,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中铁工程装备、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先后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铁工程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30%~40%,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等产品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我省食品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方便食品、调味品和速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万洲(双汇)国际在肉制品、生鲜品和生猪养殖三大领域均排名全球第一。2017年,郑州宇通生产新能源客车2.5万辆,在国内大型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许继电器在特高压输变电领域创下20多项世界第一,拥有130多项核心技术产品。

  尽管我省制造业发展迅猛,但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受制于人。我省科技研发投入占比较低,许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高端供给短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虽然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比重还较低,尚未对我省转型发展形成有效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龙头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我省入围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品牌500强的企业分别只有9家、13家。

  以技术引领和精细化生产带动产品质量提升

  强化技术支撑。发挥技术创新在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找准影响产品、产业、行业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先导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积极融合“互联网+”,促进制造业质量升级。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运用六西格玛、精益制造、工业4.0等先进管理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在食品、家电等消费品行业运用卓越绩效模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先进管理方法,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依托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基地,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

  加强品牌培育创建。围绕我省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开展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河南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等为核心的品牌培育,争取一批品牌进入世界品牌价值500强和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美誉度好的区域品牌。

  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贯彻落实国家《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2017年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围绕我省重点区域、产业和企业,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为参照,开展质量对标达标提升行动。继续深入推进“质量标杆进百企”和“三对标四提高”活动,鼓励各级政府树立质量发展标杆,鼓励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标杆”。

  完善市场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动食品、建材、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线上线下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

  培育质量文化。充分发掘员工“双创”潜力,大力弘扬“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加大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大工匠”工作室。大力培育发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对质量孜孜以求、对品质坚持不懈。继续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深入实施百名中原领军型企业家培训活动以及河南省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